首页 理论教育 真抓实干,硬招过硬:明确要求

真抓实干,硬招过硬:明确要求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贵州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是四场硬仗,其中产业扶贫是扶志扶智最重要的抓手和载体。不管是消除“等靠要”思想和行为,还是化解疑虑心理,关键都是要将“利益捆绑机制”变成“利益联结机制”。为了帮助搬迁农户尽快适应安置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易地扶贫搬迁从关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长远生计,到“五个三”中明确要统筹就学、就业和就医“三大问题”,

真抓实干,硬招过硬:明确要求

1.扶志扶智融入产业扶贫硬仗:参与意愿与内生能力双提升

为了让“软招”不软,让“说的变成真的”,还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干货”。贵州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是四场硬仗,其中产业扶贫是扶志扶智最重要的抓手和载体。这是因为,一方面,为了让贫困户加入到产业发展中来,要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这是一个补智育能的过程;另一方面,贫困人口发展产业的过程,或者以就业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的过程,是通过“干中学”增智提能的过程。

贵州产业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主要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展开:一是提高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的意愿,即扶志;二是提高贫困人口发展产业的能力,即扶智。

首先,三大措施提高贫困人口参与产业扶贫的意愿和动力。一是构建基层党组织、村“两委”、合作社等多方参与的组织动员机制;二是构建增强收益预期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加强生产流程管理和规范劳动行为。

组织动员机制主要消除贫困群众基于经验观察(理性)而产生的疑虑和不信任,从而变观望、拒绝为积极参与。自从1986年我国明确提出开发式扶贫以来,产业扶贫就是最重要的抓手。产业发展有成功,自然也有失败。因为以前有过产业扶贫失败的案例,所以,贫困群众对政府主推的产业存在不信任感,不愿意参与。另一种情形则是不愿意冒风险而选择不参与。比如当地从来没有种植过中药材,现在政府和龙头企业规划建一个两万亩的中药材基地,群众在没有亲眼看到成效之前,很难相信种植只有生病了才会吃的中药材,而不是每天都可以吃的粮食能够赚钱。所以,从根本上来讲,贫困群众基于经验观察而产生的不信任感,是一种基于经验积累的认知理性;而因为是新鲜事物而不敢大胆尝试,则是理性边界问题。即与“精英”群体相比,贫困群众有限理性的集合更小,如果以人的大脑为中心的话,其半径更短,边界更窄。对于前者,主要是要消除贫困群众的不信任感;对于后者,则需要拓展其理性边界。

显然,要改变贫困人口因为自身的理性判断而产生的低参与率,需要时间。但是脱贫攻坚不等人。因此,在产业扶贫的组织动员机制设计上,各地大多采取以基层党政组织参与的方式,给贫困群众吃定心丸。表现出来的可观察现象就是:虽然各地组织方式不完全一样,但是大多有村“两委”、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其特点基本可以用“党社联建,合股经营,龙头引领”加以概括。

利益联结机制要解决的是因为“等靠要”、疑虑等心理而导致的低参与率。不管是消除“等靠要”思想和行为,还是化解疑虑心理,关键都是要将“利益捆绑机制”变成“利益联结机制”。为此,各地产业扶贫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时,一般会传递并强调四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产业扶贫主体是有实力带着大家脱贫致富、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企业——这一信息主要是为了消除观望群众的疑虑心理,同时也解释了产业扶贫中地方政府的“龙头企业偏好”;二是明确地向贫困群众传递不能“等靠要”,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信息;三是参与产业发展的各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产业发展好,才能有好收入、高分红;四是帮助贫困群众形成“不等不靠”“我也能行”的强烈预期,增强劳动自豪感和成就感。为此,大多数产业扶贫都是以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带动等方式,将贫困人口搭载在产业平台上,采用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特惠贷”)等方式,确保贫困人口有保底分红、股份分红、定期分红等,起到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经济收入、稳定收入预期的作用;同时贫困人口根据务工情况,每天有80—150元不等的务工收入;大多数产业发展主体承诺,三年(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一般都约定是3年)以后根据收益情况,在保底分红的基础上,入股农户还可以按股分红。

加强生产流程管理和规范劳动行为,主要是解决磨洋工等“隐性内生动力不足”问题。这部分贫困群众介于完全不参与和积极参与之间,晚来早走、出工不出力、不遵守生产规程、办事不用心、工作不负责,时不时还怪话连篇、抵制先进等,是其典型表现。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没有不参与的勇气,不好意思明目张胆地搭便车;也可能是长期的散漫生产和生活习惯使然。不管什么原因,在生产中的懒散行为不仅影响到本人的劳动效率,而且会影响周围群众的生产效率。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集中生产的情况下,企业会严格培训操作流程和行为规范,合格者上岗;另一种是分散生产的情况下,不监督劳动过程,只在收购产品时通过评级逆向控制生产流程的规范性。这些标准化控制的做法培训,对于改变贫困群体的懒散习惯大有益处。

其次,多种形式的培训、实训和实习增强内生能力。为了帮助贫困人口形成发展产业的能力,各种形式的培训几乎成为产业扶贫项目的“标配”。这其中有专项扶贫实施的“雨露计划”、有企业和其他主体开展的“订单培训”、还有企业安排的现场实训、异地参观学习等。2018年,为了打好产业扶贫硬仗,贵州全面开展“万名农技专家下基层”活动,确保每个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户都得到技术服务,同时用好“土专家”“田秀才”,并依托网络平台、APP等向发展产业的群众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组织化连接市场,以内生能力激发内生动力。主要表现为各地纷纷建立校农对接等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让贫困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在实施中,各定点扶贫单位以驻村蹲点的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等为联络员,将产业扶贫的产品销售到各级各类公立学校(幼儿园)、公立医院、机关事业单位、驻黔部队单位、国有企业等公共机构(以下统称公共机构),形成稳定需求,激励贫困人口积极从事生产发展,从而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在产业扶贫的推进过程中,组织动员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产销对接机制相互作用,各地探索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比如塘约村的“村社合一”模式、各地普遍采用的“平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村企合一”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五户联保”模式、“公司+区平台公司+村委会+合作社”模式等。(www.xing528.com)

2.扶志扶智与易地扶贫搬迁硬仗相结合:以规弘志与正念植入

易地扶贫搬迁属于专项扶贫。为了帮助搬迁农户尽快适应安置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易地扶贫搬迁从关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长远生计,到“五个三”中明确要统筹就学、就业和就医“三大问题”,涉及扶志扶智的内容与举措相当多。

恒大大方扶贫为例,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恒大随时植入贫困人口可以“触摸得到”的先进理念。比如为避免不该搬迁的搬了、该搬的却未搬的现象发生,专门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评选方案》,规定村民民主评议会议的最少人数,要求必须按照“遵纪守法、勤劳创业、重视教育、移风易俗、环保卫生”的标准评选搬迁对象。在设计搬迁住房时,按照“实用、节约、美观”原则,户型面积包括40、60、80、100、120平方米,设计双拼、四联、六联、八联特色民居风格,植入“居住的现代性+风格的传统性”观念,为搬迁贫困户实现居住环境向现代化转型、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打好基础。在岗前培训中,根据贫困户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年龄差距大等特征,将企业的素质拓展改变为包括军训、理论教学、实地参观教学、观看励志电影、举办趣味运动会和现场招聘会等内容的培训套餐,参训人员结合自身特长和务工意愿,报名参加相应工作的培训,不仅起到了很好的培训作用,而且让贫困群众大开眼界——原来就业培训还可以这样做!

在这些看到见、摸得着、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办法和理念的影响下,贫困乡亲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蔬菜种植从大田移到大棚,从“为自己种”转变为“为市场种”。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乡亲们像城里人一样跳起了广场舞。搬进恒大幸福二村的81岁老人张正英,每天起床后第一个“要紧事”就是打扫房间。恒大幸福二村的很多村民坦承,搬来之前,的确不讲究卫生,哪里顺手哪里就是垃圾堆;搬来之后,“一定要改变”,“不光要自己讲文明”,“下一代也要严格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做一个讲文明、讲卫生、讲感恩、讲和谐的人”。[5]在恒大集团就业的大方村村民,体会到了“在大单位工作的自豪感”,注意到“客户说话声音都很小”;生活条件与城里人一样,住楼房,有电视、全自动洗衣机空调、洗澡间,单位中、晚两顿饭都是三菜一汤外加水果

3.基础设施硬仗中的扶志扶智:依规投劳与黑榜除名

与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相比,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不需要移动生产和生活空间,也不涉及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而且,一旦项目实施完成以后,效果立竿见影,因此,贫困群众的参与度更高。但是,也存在“干部撸起袖子干,群众站在边上看”的搭便车行为;部分村寨还存在由于讲“风水”等原因,抵制相关项目实施的对抗行为。所以,基础设施硬仗中的扶志扶智,一是要求投工投劳,二是鼓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对于非要偷懒的村民,也只能通过“黑榜”进行批评教育,或者在事先告知的情况下,将其从各类扶贫资助的候选人名单中去除。

4.法治扶贫以规范矫志,化解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中的各种矛盾

教育扶贫本身就是一个扶智过程,所不同的是主要针对贫困家庭的子女展开。贵州持续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全面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实施三年免费中职教育,广泛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招生,每年毕业近30万人就业后带动家庭脱贫。

医疗和住房保障往往会因为公平性问题引起干群、群众之间的矛盾争端,甚至争戴贫困帽。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除了建立完整的工作机制以外,贵州突出了“法治”扶贫作用,出台《关于开展法治扶贫六大行动的通知》,开展扶贫制度保障、扶贫执法监督、扶贫法治宣传、扶贫决策参谋、扶贫纠纷化解、扶贫法律顾问六大行动。启动“贵州省法律援助精准扶贫项目”,选派20家律师事务所定点帮扶2个贫困县和全省20个极贫乡镇,为贫困乡镇脱贫提供法律护航,同时对不履行法定义务、骗取政策扶助的行为,依法由相关部门采取训诫等方式进行教育引导。

这方面铜仁市江口县的探索值得借鉴。江口县将村民自治与民主法治相结合,建立以村为主的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把组务会成员、德高望重的族长等“说话管火、做事管用”的人充实到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中。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每村培养5名以上法律明白人,扩大群众学法、懂法、知法的覆盖面。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方式,进行矛盾纠纷摸底排查和法律法规宣传。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和涉法涉诉进行及时化解;对一时化解不了的向群众讲清楚缘由及合理的处理方式,确保合理诉求得到及时解决;对不合理的诉求耐心解释,消除群众心里的疙瘩,平息群众怨气;对不孝老爱亲、不尽赡养(抚养)义务、蛮横无理胡搅蛮缠的行为进行惩戒;对黑恶村霸进行依法严厉打击。通过矛盾排查、问题化解、扫黑除恶,切实解决了农村长期遗留的各类问题,解了民怨、顺了民气、舒了民心,提升了农村治理水平,减少了“两争两瞒”现象,实现了以法律规范矫志弘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