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个三助力搬迁群众生计保障

五个三助力搬迁群众生计保障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8月,汪洋同志在贵州召开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上,将“五个三”的目标定位概括为“围绕脱贫抓搬迁”的贵州经验。随着“六个坚持”“五个三”的深入推进及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入新的阶段,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工作重心由搬迁建设向后续脱贫发展和社会融入管理全面落实转变。

五个三助力搬迁群众生计保障

为做好搬迁后的持续帮扶工作,贵州省早在2016年就围绕脱贫发展,在全省推广“五个三”生计保障和后续扶持配套政策,提出盘活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大资源,统筹就业、就学、就医三大民生问题,衔接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建设经营性公司、家庭农场、公共服务站三个场所,建立集体经营、社区管理服务、群众动员组织三种机制服务群众,确保搬迁群众安居能乐业、搬迁能脱贫、脱贫能致富。2016年8月,汪洋同志在贵州召开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上,将“五个三”的目标定位概括为“围绕脱贫抓搬迁”的贵州经验。随着“六个坚持”“五个三”的深入推进及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入新的阶段,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工作重心由搬迁建设向后续脱贫发展和社会融入管理全面落实转变。

贵州省龙里县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盘活“三地”,提升经济活力。一是做细承包地流转。积极开展入户宣传,组织技术人员实地查看承包地情况,精准丈量土地面积,反复核实测量数据,按照旱地200元/亩、水田300元/亩的标准保底流转,给予经营主体不少于30%的流转补贴。二是做实宅基地复垦。强化相关政策宣传,组织人员实地测量,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及时复垦流转土地。同时确保复垦土地享有与承包地相同的保底流转权益,扎实有力地把农村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资金。三是做好山林地开发。根据安置点山林地实际情况,整合人力、土地、农特资源,大力发展刺梨产业和林下经济,强化落实奖励扶持政策,助力培育孵化特色产业,有力构建安置点脱贫支柱。

第二,统筹“三就”,解除后顾之忧。一是抓实教育扶贫。积极响应教育扶贫,鼓励贫困子女入学,细致核实学生信息,抓实“两免一补”,减免义务教育阶段费用,减轻贫困户家庭压力,真正做到“人人有书念,家家有希望”。在减免义务教育阶段费用的同时,针对寄宿制小学和中学生,分别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和1250元的生活补助。二是落实就业扶贫。组织搬迁群众开展就业培训,培养其就业技能,同时联系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和岗前培训,切实做到“四个一批”,即稳定外出务工解决一批、本地就业安置一批、产业项目扶持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确保每户就业1人以上。三是关注医疗扶贫。开设社区诊所,每月至少1次组织医务人员入户开展诊察、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按照10%的床位设置脱贫专用病房,对搬迁群众开设“绿色通道”,提供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www.xing528.com)

第三,衔接“三保”,提高民生质量。一是抓好低保工作。普及低保申报流程,细致核查家庭情况,层层抓实公示评议制度,确保应保尽保、同等待遇、平稳衔接。自搬迁之日起连续三个月给予每人每月532元临时生活救助,同时办理城市低保转接手续,经统计可办理城市低保584人。二是落实医疗保障。高度重视贫困户医疗保险,主动承担参合个人筹资部分,减轻缴纳压力,实现低保“零负担”,同时,针对贫困户开启“绿色通道”,有效减少报销程序,实现医疗报销“一站式”服务。三是补交养老保险。积极统筹指挥民政部门认真统计年满60岁且尚未缴纳养老保险的搬迁群众,反复核查名单信息,一次性补交养老保险金,确保精准施策、精准缴费。

第四,管理“三所”,打造扶贫亮点。一是专业运作经营性场所。成立扶贫开发投资公司,把安置点迁出地资源、商业门面和其他政府性资产交由公司管理运转,做好金融扶持项目包装和融资,收益反哺搬迁户水电信和物管支出。二是创新打造农耕场所。以创新打造农耕场所要求为契机,就近流转土地开办“微田园”,按照连续三年人均0.1亩的标准,免费分配给有需要的贫困群众,基本满足安置点蔬菜自给自足。三是配套管理公共服务场所。按照“生、教、行、业”搭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需求,保障群众生活,有力避免“空巢”“留守”等现象产生。

第五,建好“三家”,凝聚搬迁人心。一是建强工会联系职工群体。建设冠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会联合会及各企业工会,充分发挥工会联系职工作用,认真做好心理疏导室、健身等器材充实、关心职工身心健康、岗前教育培训、法律维权等工作,帮助职工维权,保障合法权益。二是建强团委发挥社会力量。成立志愿者之家,强化志愿服务队,组建社会爱心团体,抓好建强青年志愿者和义务支教队伍,立足服务群众,解决师资难题,提高搬迁群众满意度,消解老人思乡之情。三是建强妇联关爱妇幼群体。搭建妇幼之家,提供保障业务,帮助妇幼维权,吹响“爱心妈妈”号角,凝聚社会各界人士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孤儿寡母、残障幼儿等弱势群体,强化精神文明建设。[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