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的生态扶贫工作中,生态建设行动、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产业发展并非独自成章而是相互关联的,同时这些生态扶贫举措也与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举措联动发力,共同助力脱贫攻坚战的顺利开展。如配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探索石漠化区域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脱贫途径;又如将重点自然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的贫困群众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或结合森林防护的需要,设立生态护林员等公益岗位推进就业扶贫。总的来说,生态扶贫工作需以增强贫困群众参与及获得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可持续生态这一核心,综合利用各项扶贫举措,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
同时,贵州省在推进生态扶贫工作时注意凝聚多方帮扶力量。内部组织建设、东西部协作、社会力量帮扶等构成了贵州省生态扶贫工作强大的支撑体系。首先,贵州省连续32年从各级机关选派干部,组成党建扶贫工作队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驻村开展帮扶。按照党群干部进弱村、政法干部进乱村、经济干部进穷村、农业干部进产业村、科技干部进专业村的原则,精准选派干部驻村帮扶。其次,省市县成立东西部扶贫协作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与帮扶城市签订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建立完善高层联席会议制度。与帮扶城市加强人才交流,聚焦资金使用,推进产业合作,深化劳务协作等。最后,配合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及其他社会力量帮扶。积极配合中组部等39家中央单位做好定点帮扶,落实帮扶单位引进项目;推进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发挥军队、武警部队优势,积极投身地方脱贫;开展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实施世界银行贷款扶贫项目。
附件
专栏一: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创建“垃圾兑换银行”,创新卫生治理模式
快场村位于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世界自然遗产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梵净山山脚。快场村采取“收垃圾、存积分、兑奖品”的方式创建了“垃圾兑换银行”,引导村民搜集垃圾、分类装袋,再交给“垃圾兑换银行”,然后按种类和重量计算兑换绿色积分以赚取“利息”,即获取书包、跳绳等学习体育用品或是香皂、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此外,每季度在组与组,每月在户与户、人与人之间实施“环卫整治大比武”活动,对优胜的户和组分别奖励100—1000元不等,并授予模范村民组、整洁之家或“环保卫士”称号。对年内四个季度被评为“环保卫士”的村民奖励1000元。通过这种方式,快场村改变了原本以罚款、惩罚等方式为主要手段的乡村生态治理模式,转向以“垃圾兑换银行”“环卫整治比武”等形式为主的基于正向激励构建的乡村生态治理模式,有效提高了村民自觉参与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升了村民的基本素质,美化了人居环境。
专栏二:毕节市黔西县美丽乡村建设与就业扶贫相结合
黔西县开展了村子、寨子、房子、院子、样子“五子”整治行动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处理生活污水、危房修缮、抓好房前屋后保洁等手段提升农村生活环境品质。此外,黔西县利用生态补偿资金设置了包括护林员、护河员等在内的“10+N个一批”公益专岗来维护生态环境,用其他扶贫资金设置了保洁员来维护人居环境,这不仅能帮助贫困户通过就业实现稳定脱贫,还益于协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中对村子的整治行动中,围绕“通村通组路清洁,没有粪便土和叶,村级阵地搞干净,公共区域好休歇”的目标,重点突出通村通组路、办公场所、公共区域保洁,投入4663.4万元,明确1254名贫困户家庭人员作为县、乡、村道公路管理员(保洁员)定期打扫公路卫生,并依托公安“天网”工程,适时对乡镇集镇区和重点区域进行环境卫生调度,定期发动镇村干部对街道、巷边环境、办公室等进行大扫除,开展路边垃圾、户外广告、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专栏三:剑河县挖掘生态产业,促进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www.xing528.com)
剑河县位于黔东南州中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剑河县发展早期,由于靠近水库,主要通过把农民变渔民的方式发展渔业,但由于过度捕捞,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遂划定了捕捞红线,并转而挖掘其他生态产业。2017年,剑河县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吸引了剑荣菌业公司、珍源公司等龙头企业入驻领办食用菌产业;同年,逐步整合当地的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挖掘了中药材、小香鸡、生态猪三大生态农业产业。截至2019年,剑河基本形成了以食用菌为主,钩藤、小香鸡、生态猪同步发展的“1+3”产业布局,有效挖掘了当地的生态农业资源,并转化为经济效益。剑河县紧紧围绕“生态脱贫·绿色发展”战略目标,以四大产业为核心,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至2018年12月,食用菌种植面积达4500余亩,产量1.25万吨,产值达2.1亿元,带动了贫困户2万余人实现增收;以小香鸡为主的家禽养殖存栏80万羽以上,出栏138万羽以上,生态家禽总产值达1.06亿万元以上,带动贫困人口7000人增收;2019年新增8800亩钩藤种植任务,累计钩藤种植面积11.8万亩,钩藤鲜枝条产量2000吨,剑河县按照10元/公斤的保底价进行收购,产值3600万元,带动贫困人口3750余人增收;生猪出栏15万头以上,其中香猪出栏3.3万头,实现生猪产值1.4亿元以上,全县共有254个生猪养殖合作社及33户家庭农场,带动贫困人口1500余人增收。其中食用菌产业在稳步推进贵州剑河珍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了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两家食用菌公司的进驻,促进了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珍源公司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菌种发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认证、统一保险、统一保底收购、统一菌棒回收的“八统一”模式计划种植大球盖菇、茶树菇、羊肚菌3000余亩。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在南高修建26个智能恒温长菇房及7个阳光智能大棚,占地面积39.18亩,年种植鸡菌包220万包、香菇木耳菌包140万包。占地200亩五河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和占地240亩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园正在建设中。小香鸡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新东乡公司,准备建设原种培育、扩繁、技术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鸡种苗原种场,并执行轮牧的养殖方法,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兼顾了当地生态的保护。
公司利用竹子生产竹浆和竹产品如社会用纸等,拥有一条年产26万吨的生产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产能的单条生产线。赤水市具有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竹资源尤为丰富,并且竹4—5年成熟成林后每年都能够进行开采,采得越多返长越好,因此竹资源是一种良好的生态经济资源。基于这一生态优势,发展竹加工产业能够促进竹资源的维持和积累;同时公司采用绿色加工工艺,以环保作为品牌优势进行宣传推广,在维护本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做到产品质量领先。
在对竹资源产业链的延长上,公司主要业务是对竹资源的初级加工,上游承接了本地竹种植业,利用工业反哺农业,下游正在探索朝更多竹加工方向前进。与上游对接的方式是:村集体合作社或农民个人栽种采伐,然后送至本地切片厂,切片加工后由切片厂送到公司,公司采购竹片。下游产品包括:竹浆板、原纸、纸巾、包装盒等等。
专栏五:江口县引进贵茶集团,延长产业链,全力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
江口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围绕“以点连线、以线扩面、整合资源、集中连片、示范带动、打造亮点”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省外有实力的茶叶企业带动基地建设、解决茶叶加工和销售的发展模式问题,全力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自2007年秋起步以来,该县紧紧围绕建设20万亩生态茶园的奋斗目标,开始大规模发展生态茶产业。同年,省委、省政府将江口县列为全省42个茶业重点县之一;2012年,被国标委列入国家级绿茶标准化生产示范县;2013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28个茶叶发展重点县,并被省茶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评为茶叶品种搭配最合理的县;2014年,成为铜仁市茶青下树率最高和招商引资企业最多的产茶县之一;2015年,中央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小丫跑两会”栏目专题报道江口县茶叶生产发展成果。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全县茶产业已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目标,现正向着茶叶大县迈进。2017年,中央台农业频道“聚焦三农”栏目再次报道江口县茶产业发展建设效益。截至2017年,已新建生态茶叶基地14.8万亩,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达到100%。组建了茶叶专业合作社68个,引进和发展茶叶企业52家,建设茶叶加工厂32个、生产线61条。培育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6家。建成茶园基地20万亩,建设1个省级茶产业示范园区,打造两大公共品牌(江口翠芽、武陵藤茶),形成3条产业带(坝盘—怒溪—太平8万亩旅游观光茶园产业带、双江—闵孝—德旺6万亩特色名优茶产业带、民和—官和4万亩优质绿茶产业带),建成4个万亩茶园示范村(骆象村、都村村、黄柏山村、茶寨村)。实现农业人口人均一亩茶。其中怒溪骆象茶叶园区于2014年建成省级茶叶示范园区,江口翠芽、武陵藤茶商标注册和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已完成,3条产业带已初具规模,12个茶叶专业村已基本建成,且品种科学布局形成了以福鼎大白、安吉白茶、龙井43、金观音为主,浙农117、香山早、铁观音等国家级优良品种为辅的良种搭配,实现了高端茶、中端茶和出口茶生产品种的合理搭配结构,被省茶产业联席办公室认定为全省品种搭配最好的茶叶县之一。全县茶产业从最开始的只有种植与粗加工到现在完整的产业链和贵茶龙头企业带领下形成的品牌效应,江口县现计划将按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要求,突出“全产业链投资、全利益链联结、全要素链组合、全流程链优化、全责任链压实”,形成以贵茶集团为龙头,全县所有茶叶企业加入联盟的共同体,加快推进抹茶产业发展。确保到2020年建成茶园基地20万亩以上,投产茶园突破13万亩,新建设抹茶生产线100条,茶叶加工厂突破100个,茶叶总产量达2万吨以上,产值18亿元以上,6200户1.92万贫困人口通过茶产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打造世界抹茶之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