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资源优势与经济性出发,挖掘布局主导生态产业
产业选择在产业扶贫中十分关键,一方面产业发展根本目的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因此所选择的产业必须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或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产业要发展好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竞争力最直接的来源便是差异化。依照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的指示,贵州省基于比较优势原则,从本地资源出发选择特色产业进行发展。一方面加快调减了玉米等附加值低、生态环境负效应强、市场潜力不足的农产品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另一方面,立足本地人文自然优势推进旅游扶贫,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工程建设。
此外,贵州在省级层面强调一县一业,确保省域、县域内多种生态产业相互协同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差异化,各县再围绕全省产业区域和产业扶贫专项规划,谋划布局县域主导生态产业。如剑河县在发展早期,由于靠近水库,主要通过把农民变渔民的方式发展渔业,但由于过度捕捞,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遂划定了捕捞红线,并转而挖掘其他生态产业。2017年,剑河县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吸引了剑荣菌业公司、珍源公司等龙头企业入驻领办食用菌产业;同年,逐步整合当地的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挖掘了中药材、小香鸡、生态猪三大生态农业产业。截至2019年,剑河县基本形成了以食用菌为主,钩藤、小香鸡、生态猪同步发展的“1+3”产业布局,有效挖掘了当地的生态农业资源,并转化为经济效益(详见专栏三:剑河县挖掘生态产业,促进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贵州省特色经济两头顾的产业选择方式和统筹规划的产业布局方式使产业扶贫“站稳了脚跟”,为此后的产业发展做了良好铺垫。
2.延长生态产业价值链,加强产业间分工协同,实现生态产业优良发展(www.xing528.com)
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内而言,可从多种途径探索生态资源的利用方式,延长资源价值链,增加产业利润空间;二是从外而言,加强一二三产之间的合作,通过构建多层次的产业体系来提升区域生态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综合这两个角度来看,贵州省在发展生态产业过程中依托特定生态资源,因循价值链形成相关产业协同链,共同合理开发生态资源的全部可用价值。在注重形成完整产业链和构建三产融合格局的同时,贵州省也在不断建设产业品牌,拓展市场多方协作,提升生态产业的效益,降低产业的风险,为产业的市场化和转型做铺垫。
如赤水市本地公司大多从事竹资源加工业,对外销售竹浆纸、原纸、纸巾、包装盒等初级竹加工品。纵向来看,竹加工业向上游延伸是竹种植业,竹加工公司与栽种采伐的村集体合作社或农民个体对接,形成工农业之间的反哺,向下延伸为高级竹加工业如家具制造等。横向来看,竹资源还可利用发展为竹原料及竹食物制品销售、竹生态旅游、竹碳汇资源交易等等(详见专栏四:遵义市赤水市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延长竹资源产业链)。又如江口县按照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要求,突出“全产业链投资、全利益链联结、全要素链组合、全流程链优化、全责任链压实”,形成了以贵茶集团为龙头,全县所有茶叶企业加入联盟的共同体,全县茶产业已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目标,从最开始的只有种植与粗加工到现在完整的产业链和贵茶龙头企业带领下形成的品牌效应(详见专栏五:江口县引进贵茶集团,延长产业链,全力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