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对策也是当前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内容,归纳现有研究中关于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扶贫模式存在问题。比如,有学者指出传统扶贫模式在解决部分区域贫困问题上存在较大困难,当前大部分贫困区域农业生产、经济收入、基础设施水平仍然较落后。2.扶贫对象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扶贫对象认识不清晰、部分举措针对性不强。3.扶贫项目存在问题。现有研究表明,部分产业开发项目运作效果不佳、成功率低,项目收益与扶贫目标相背离,扶贫开发工作忽视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的参与和合作共享。4.扶贫实施过程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扶贫规划缺乏全局意识,过分注重资金投入而忽视资金运作管理,过分注重“政绩”“面子”工程而对贫困对象现实需求关注不够。5.扶贫工具、手段存在问题。比如产业发展方面的市场信息滞后、技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高素质扶贫劳动力缺乏、扶贫智力支撑条件跟不上、扶贫启动资金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等。[6]
针对产业扶贫存在的现实问题,国内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产业扶贫观念转变——明确产业扶贫的宗旨和目标,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服务贫困地区人口,解决贫困群体的切身利益问题。2.产业扶贫战略优化——强化顶层设计,实施部署全面、系统、协调发展的扶贫战略,提高贫困区域人口的发展能力和思想素质,因地制宜推出多项扶贫模式的组合方案,强化扶贫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合作交流。3.产业扶贫技术和手段优化——开发区域特色的产业扶贫项目,加强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改善智力支撑条件,以满足现实需求为导向提供扶贫资金支持,拓展产业发展方面的市场信息渠道等。4.创新产业扶贫运行管理体制——强化开发扶贫全过程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参与式治理机制,实现政府出资、企业出力、合作社参与、农户配合,同时建立专家决策和区域监督机制,保证产业扶贫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建立多种渠道的产业扶贫保障体系等。[7]
从以上的文献梳理不难看出,现有学者对产业扶贫展开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探讨,对于总结提炼产业扶贫经验、深化产业扶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现有研究仍存在着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应该结合中国产业扶贫实践提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扶贫理论,并应用于现实实践;同时,深入调研不同区域贫困成因及其治理机制,通过不断深入分析,提炼出可资借鉴的扶贫模式、扶贫经验,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扶贫理论。(www.xing528.com)
故而,本章拟通过对贵州产业扶贫经验的梳理和总结,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