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弥补市场与政府扶贫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由政府主导的社会资源配置地位逐渐发生变化,市场也开始掌控和分配社会资源。单单依靠市场资源配置,容易导致贫困地区基础性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发展落后,贫困群众难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仅仅依靠政府干预容易加剧资源配置不当的问题。基于这些状况,需要引入社会力量来参与资源配置。只有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合作与有效分工的扶贫体系,才能有效缓解市场与政府扶贫的局限性。大扶贫格局的构建正是有效整合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凝聚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扶贫行动。
2.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间发展差异较大,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均等。目前仍未脱贫的地区都是扶贫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尤其贫困地区资源缺乏,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贵州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构建大扶贫格局有助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区域平衡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构建大扶贫格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www.xing528.com)
3.契合贵州脱贫工作的特殊性
在贵州省,处于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个片区的66个贫困县及其下属的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教育滞后,缺乏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有力支撑。由于贫困状况的动态变化性比较强,结合贵州省脱贫攻坚工作的特殊性与艰巨性特征,扶贫工作需要整合社会力量,广泛动员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大扶贫格局则契合了贵州省脱贫攻坚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有助于贵州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