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治理理论
在“国家—社会”二分视角下,社会治理指的是社会系统内部的治理,并形成国家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协调互动的发展状态,强调各行为主体在遵循规章制度的原则下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社会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协商合作而非政府包揽一切,保持公民社会自主性的同时也保证公民社会对公众负责,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保证社会管理的公平公正。社会治理强调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协调发展,而非政府主导的高度集中的组织管理方式。[1]社会治理理论应用于贫困治理实践中,则更加强调突出社会力量的扶贫效果,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力量参与扶贫。贫困治理的过程也是多元主体协商合作的过程,更加强调多元主体合作关系网络的构建。贫困治理强调的是多元减贫行动主体间的紧密联系与深度合作,而不单单是政府单一扶贫主体资源输入。大扶贫格局的构建强调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尤其是发挥社会扶贫的潜能。在扶贫中,政府主体占据扶贫的主导地位,但同时其他多元扶贫行动主体也应积极参与扶贫,弥补政府扶贫的局限性。这与社会治理理论在贫困治理领域的实践相契合,强调多元行动主体参与减贫而非单一政府主体参与的减贫秩序的建构。[2]
2.大扶贫思想(www.xing528.com)
“大扶贫”是继精准扶贫理念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一大理论创新。“大扶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准扶贫的“大”流程管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是开展扶贫工作的一个系统性工作过程。二是精准扶贫的“大”部门合作。扶贫工作通过众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有效联动推进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构建坚实的社会扶贫网。三是精准扶贫的“大”区域协作。脱贫攻坚不仅涉及贫困地区,更需要富裕地区协助贫困地区,开展多层次扶贫协作,建立东部资源与西部地区贫困村、贫困户需求的精准对接机制,实现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援助以及资金支持等方面的精确对接,通过东部资源的输入有效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构建大扶贫格局则是大扶贫思想的集中体现,强调全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