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式扶贫是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必由之路。一味靠外部帮扶,很容易陷入“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恶性循环。精准扶贫以来,贵州省不断践行和拓展内源扶贫的工作理念和方法,逐步建立了包括区域、社区、个体等多层次的综合性内源式扶贫机制体系,包括转换生计能力的产业就业扶贫、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扶贫、强化主体力量的党建扶贫、激发内生动力的扶志扶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扶贫。
1.转换生计能力的产业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是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基本政策模式,也是“从短期效益到长期效益”“从输血到造血”的主要抓手和平台。新时期贵州省立足省情,结合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要求,着力探索新型的产业扶贫体系,指导和推动新时期产业扶贫就业工作的开展。贵州的产业扶贫突出特点就是,重点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发展观念革命、发展方式革命和工作作风革命。大力推动就业扶贫。重点之一:聚焦聚力深度贫困地区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力推进就业扶贫工作。重点之二: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工创业园(点)建设,加大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支持力度,引导创业带动就业。重点之三:畅通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通过产业、工业园区等挖掘就业岗位,围绕当地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开发挖掘就业岗位。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重点之四:就业援助。制定出台就业扶贫援助补贴相关政策,在全省开发就业援助补贴岗位5万个,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各类服务扶贫相关岗位、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扶贫车间等形式实现就业的,给予就业扶贫援助补贴。重点之五:积极增加公益岗位就业。
2.强化主体力量的党建扶贫。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动力来源,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随着精准扶贫的实施,贵州省的党建扶贫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扶贫实践中,贵州积极构建党建扶贫的路径、方法、平台与抓手,产生了许多新的经验和新的做法。凸显党建在扶贫中的作用定位,以驻村帮扶为主建立党建扶贫机制,夯实基层组织。如玉屏县,通过三年多的推进式探索,党建扶贫初步形成体系性的工作平台,其体系框架主要有以下支撑子系统:“细胞工程”,“民心党建”工程,五位一体的组织、人才保障体系,民情信息系统,“民心党建基金”与发展集体经济相结合的多维治理方式,较为完整的党建扶贫驻村工作与县级、乡镇后台支持系统的无缝对接机制。事实证明,党建扶贫不仅动员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到扶贫事业中,而且完善了反贫困的治理结构,是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措施。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采取联村联户的帮扶措施,强化各级党政机关的扶贫责任,不仅加快了贵州省的扶贫事业发展,也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塘约经验”就是个典型。(www.xing528.com)
3.激发内生动力的扶志扶智。扶贫资源不断下放、资源分配精准到村到户的同时,“扶贫扶懒汉”问题也随之而生。针对“干部干,群众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贵州省出台了《关于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大力开展精神扶贫的实施意见》,破解扶贫开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发动、宣传教育和情感沟通工作,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一是全力打好“四场硬仗”,为消除精神贫困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二是强化典型示范,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自身贫困现状的强烈愿望和信心;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乡村文明和谐新风尚新气象新画卷;四是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打破文化贫困困境,从而明确了从创造物质条件、激发内生活力、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注重典型引导和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大力推进精神扶贫工作。如赤水市探索了“地毯式”排查、感恩励志教育、“促膝式”调解、“院坝式”普法、“公益式”服务的扶智扶志帮扶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