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断优化的资源配置策略

不断优化的资源配置策略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贵州省通过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师资队伍、资源配置及办学条件等各方面不断优化。依据《贵州统计年鉴》中师资配置数据,贵州省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逐渐合理化,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的生师比不断下降。截至2019年底,贵州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原有教育资源和新建成573所学校已妥善解决33万适龄学生就学。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贵州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努力打好教育、医疗、住房等“三保障”硬仗,让贫困群众真正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实现了增进民生福祉的新跨越。

1.教育资源

作为民生之基、国之根本,教育对贫困有重要影响,是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最重要途径。[7]扶贫必扶智,脱贫须兴教。教育对于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提高贫困家庭收入水平、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重大意义。[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贵州省受地域、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事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近年来,贵州省越来越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先后出台《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规划方案(2016—2020年)》《贵州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等规划文件,从省级层面进行了系统规划。在脱盲再教育、劳动力培训、贫困学生资助及营养改善等工作上,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与倾斜,助力脱贫摘帽。截至2018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了99.7%与100%。2018年,全省下达16.99亿元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专项资金,惠及46.5万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贵州省通过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师资队伍、资源配置及办学条件等各方面不断优化。依据《贵州统计年鉴》中师资配置数据(图2-6),贵州省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逐渐合理化,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的生师比不断下降。其中,普通高中生师比由2016年的16.28∶1降至2018年的15.13∶1,初中生师比由2016年的14.88∶1降至2018年的14.1∶1,小学生师比由2016年的17.93∶1降至2018年的17.89∶1。贵州省通过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逐渐完善教育资源,增加农民知识、能力、技能等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实现了与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协同发展,积极推动了大扶贫战略的实施。

图2-6 不同类型学校的生师比(2016—2018年)(www.xing528.com)

2.医疗资源

健康扶贫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也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整体布局,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全面实行深度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农村中小学医务室标准化诊疗设备配置、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远程医疗体系建设、疫苗数字化监控系统建设全面覆盖。2018年,全省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着力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人才严重匮乏、体制机制不活、服务能力薄弱的突出问题。组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提升教育1.7万人,开展乡镇卫生院院长和业务骨干培训1.6万人次,村医岗位培训10.7万人次,培养全科医生6108名。基层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与2015年相比,基层注册医师增长29.7%,注册护士增长44.34%,总诊疗人次增长23.82%。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成“2+5”和“2+3+N”重点专科1092个,新增诊疗项目1408项。“黔医人才计划”培训医院管理和学科骨干230名,54名院士、1116名核心专家加入“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37名院士在贵州建立43个工作站(室)。通过以上措施,引入了全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加快了贵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住房资源

贵州省先后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精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若干政策建议》等省级纲领性文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工程,保障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住房条件。截至2019年底,贵州省实现搬迁人口总数188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万人,占全国搬迁计划的15%;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10090个,同步搬迁人口38万人。贵州省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践中,创新出“六个坚持”“五个三”“五个体系”的实践经验和政策机制以及“五步工作法”的工作实现机制。截至2019年底,贵州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原有教育资源和新建成573所学校已妥善解决33万适龄学生就学。就业保障上,全省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共40.89万户97.92万人,已实现就业85.49万人,100%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社区治理上,836个集中安置区管理单元已批复设置街道59个,并入相关办事处(乡镇)合并管理683个,已成立社区居委会548个、居(村)民小组2545个,社区阵地建设和治理能力不断加强。基层党建上,各集中安置区已成立党(工)委112个,党总支207个,党支部568个,党小组444个,安置区基层党建不断夯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