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混合教学内容支架式构建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混合教学内容支架式构建研究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提供学生主动建构的支柱,在“商务英语翻译”混合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力求构建兴趣支柱、载体支柱、方法支柱,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创新。图5-1“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学习内容建构行为支柱图第一,语料使用动态化。教学内容的选取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力求实用化。图5-4过程性翻译教学案例图第五,理论知识技能化。“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涉及较多的翻译理论,如按照传统的讲授发展能力造成不良的影响。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混合教学内容支架式构建研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为了提供学生主动建构的支柱,在“商务英语翻译”混合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力求构建兴趣支柱、载体支柱、方法支柱,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创新。通过动态化的翻译语料、实用性极强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项目设计情境化、项目实训过程化,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中体验到真实翻译项目载体中的“实战”感;技能化的理论知识、可视化的专家论道,帮助学生通过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掌握翻译方法,提高实训成功概率,从而形成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见图5-1)。

图5-1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学习内容建构行为支柱图

第一,语料使用动态化。

为了克服传统课本翻译例子陈旧过时的问题,我们在翻译教学中注意语料使用的动态化,即根据翻译界的最新动态、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的需要动态选择语料。语料来源方面,可以有行业兼职教师咨询、教师访学、学生社会实践、“金苑翻译社”业务、横向课题、科研课题等途径。目前课程组已经在浙江省各地以及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收集了大量的语料可用于课堂教学,而且现在课程组仍在动态收集各种宝贵的翻译语料。其中用图片进行保存的语料有10000多张,部分图片已经按照课程教学的主题分为商务名片、公示语、商品说明书、商务广告、旅游解说等专题,作为教学中的动态语料,放在课程平台的资源中供师生选取。如教师访学中收集的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公示语、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简介,往届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收集的杭州景点交通公示语等。

第二,内容选取实用化。

教学内容的选取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力求实用化。例如2014级英语11(1)班同学工作中因参加国际展会,需要将所在的杭州浣纱织造有限公司的公司简介翻译成英语;又如学院汇丰大厦餐厅常有外籍人士就餐,需要将菜谱进行英译;再如杭州快速公交车站公示语翻译有问题,需要进行修改。教师将这些源于生活、与未来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翻译案例,引入课堂,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项目设计情境化。

课堂教学中如能提供具有具体情境的翻译项目,有助于学生主动根据情境要素,联系所学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主动解决问题。在设计项目要素把握方面,可根据德国翻译家斯蒂娜·莎弗纳(Christina Schaffner)的“模仿真实情景”教学法,再现翻译情境(Translation Situation)的各个要素,如翻译项目的发起者(Translation Requester,可以是翻译社、企事业单位等)、译文使用者(Target Text User,可以是英美游客、某产品的外国使用者等)、译者(Translator),翻译目的(某文本翻译需达到的目的)等。课程组将这些要素归纳为4个W和1个H,即人的因素(Who)、时间因素(When)、地点因素(Where)、目的因素(Why)以及方式因素(How),并用这五大因素保证每个项目的情景化。例如在菜名的翻译教学中,借助仿真英语实训室的餐桌等道具,通过短剧导入的形式将“龙井虾仁”“东坡肉”等菜名翻译的情境呈现出来。又如楼外楼公示语翻译改错项目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现某外籍人士同一天在景区看到的两则不同的楼外楼公示语翻译。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就能主动快速地根据情境进行分析,很多同学都能得出需要统一“楼外楼”译名的结论。

第四,项目实训过程化。

翻译项目教学中,翻译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主动建构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皮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翻译学要做的是告诉学生所有翻译程序涉及或可能涉及的东西。可见在项目教学中,应以过程为导向,参考经验译员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阶段,将项目任务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或者环节,让学习者按照工作环节解决翻译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德国翻译家达尼尔·葛岱克(Daniel Gouadec)对翻译行业的研究,将翻译项目过程分为下面5步展开(见图5-2)。

图5-2 专业译员的工作流程(www.xing528.com)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融入了反思性学习理论目的论等,个性化地将翻译项目实训的过程简化,PWP的过程见图5-3所示。

图5-3 PWP的翻译项目实训过程

上述表格描述的PWP的翻译过程中,包含了译前(Pre-translating)、译中(While-translating)和译后(Post-translating)三个阶段。在译前的阶段,需要做一些翻译前的准备并制订相关的翻译计划,还需要理清翻译项目中的关键因素和背景信息,例如目的因素、人的因素。正如本部分的第一大点中提到的,理清这些关键因素有助于指导我们在进行翻译时解决一些细节问题。在译中阶段,建议译者提升自身的翻译技巧和决策能力,并有效利用相关资料、网络字典、平行文本、语料库等翻译工具辅助翻译。译后阶段看似没有必要,但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好的自我提升的途径:译者注能够具体地记录译者的翻译过程,便于反思;通过译后感的书写,译者能对自己的翻译过程反思,并总结相关的经验;在完成某一领域材料翻译之后马上进行专业词汇的整理也是译者不断进行积累的途径,图5-4为译者注和专业词汇表的模板。

图5-4 过程性翻译教学案例图

第五,理论知识技能化。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涉及较多的翻译理论,如按照传统的讲授发展能力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翻译理论,我们将理论技能化,并用图表、公式、流程等多模态可视化的形式来呈现。如讲解长句的翻译时,又将相关理论转化为技巧,并创新性地将其为四字口诀(见图5-5);如“菜名的翻译”中,我们将菜名翻译的理论总结为公式,学生按照公式一一填入便能完成基本的菜名直译;再如讲解德国翻译家诺德(Christiane Nord)的目的论时,我们将分析过程转化为3个简单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较快掌握一些枯燥的基础性理论,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第六,专家论道可视化。

图5-5 理论知识技能化案例:长句翻译四字诀

课程建设至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翻译行业经验和专家资源,但是由于行业专家工作时间的限制,邀请专家授课仍然比较困难。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我们请行业专家、外籍教师、资深议员等对自己的翻译经验或对译文的反馈进行提炼,拍摄30秒—3分钟不等的视频。我们将这些视频配合课堂教学需要进行播放,并上传到课程网站的“视频专区”中,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我们还根据课程的性质,分三个系列拍摄专家论道:①行业专家系列,主要请来自行业的专家讲解自己翻译时的心得体会;②外籍专家系列,英语译文的优劣最终还要取决于外籍人士接受程度的高低,因此我们邀请外籍人士对现有的译文进行概括性评价,并对我们的翻译提出高度精练的建议;③翻译专家系列,高校翻译领域专家对翻译理论以及最新动态进行总结。到目前为止,课程组共计录制7段相关视频,学生反馈非常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