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商和海外华侨教育家的培养

客商和海外华侨教育家的培养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宣传中央人民政府各项政策,号召华侨团结进步,支援祖国建设。上海及梅县各界人士分别举行公祭。毛里求斯市议会追授友谊勋章,梅县人民政府也立碑纪念。对促进华侨团结、进步,声援祖国解放事业等方面,做出过贡献。

客商和海外华侨教育家的培养

伴随着南洋华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批有名的华侨教育家、文化学者,他们在海外或深化研究华文教育,或办华文报刊、研究中华历史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对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除以上专列的“客商”外,其中颇有成就的“客商”及其子弟还有:

1.刘士木(1889—1952年),广东兴宁人,14岁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就读,不久出国到印度尼西亚。初在望加锡(今乌戎潘当)中华学校任教,后受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华锋报》之聘,到该报任编辑。1909年转赴棉兰,受聘为华商学校校长。后到民礼,创办中华学校。中华民国建立后,被选为日里各埠书报社的代表。1927年10月,上海暨南大学校长郑洪年倡议,成立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刘受聘为主任。翌年,他广罗人才,聘请李长傅、温雄飞、姚楠和钱鹤等专家学者到该部共事,创办全国第一份研究东南亚的学术杂志《南洋研究》。随后又陆续发行《南洋情报》《中南情报》《海外侨讯》和《华侨情报》等刊物,为中国早期东南亚史学和华侨研究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刘在该部主持工作6年,在《南洋研究》发表许多重要文章,如《荷属东印度概况》《英属南洋概况》《菲律宾概况》《法属越南概况》《南洋问题与华侨》《日本南进策》等,他还与同仁合编《南洋丛书》40多种,在研究东南亚和华侨问题方面取得卓著成绩。1937年定居槟榔屿,出任钟灵中学图书馆主任。1940年3月,刘与郁达夫等知名学者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学会,被选为理事,翌年被推为理事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刘氏隐居于槟榔屿黑水村,过着清贫生活。日本侵略军曾以名利诱他“出山”,他坚拒,仍致力搜集东南亚图书资料,筹组出版研究东南亚的《槟城文库》。1952年10月,在槟榔屿逝世。其专著与合著较重要的有:《日本海外侵略与华侨》《南洋概况》《南洋华侨教育论文集》(与钱鹤合编,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版)、《陈嘉庚先生》(与陈宗山合编)、《华侨概观》《南洋地理》(与沈厥成合编,商务印书馆版)、《南洋各殖民地立法制度》(与宋英仇合编)、《华侨大慈善家胡文虎先生》(与尤雪行合编)、《南洋大地图》(与李长傅、沈厥成合编)等。

2.邓军凯(1901—1954年),广东梅县人。1926年到毛里求斯谋生。初时在《华侨商报》和仁和会馆任职,后兼新华中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常撰文号召侨胞支援祖国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宣传中央人民政府各项政策,号召华侨团结进步,支援祖国建设。他在新闻报导上敢于坚持真理,不怕威胁利诱,被誉为“文化斗士”。1954年9月代表南非侨胞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返毛里求斯途经上海时不幸病逝。上海及梅县各界人士分别举行公祭。毛里求斯市议会追授友谊勋章,梅县人民政府也立碑纪念。

3.刘耀曾(1901—1982年),广东梅县人。1926年在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他应邀赴巴达维亚,任中华会馆学校中学部教务主任、语文教师;“二战”后,参与创办雅城联合中学(后更名巴城中学),先后担任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1950年中国与印尼建交后,他历任雅加达华侨团结促进会(1952年更名中华侨团总会)文教部主任、副主席、主席等职务,为促进华侨团结爱国,为发展中印(尼)友好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www.xing528.com)

4.宋中铨(1905—1962年),广东梅县人。中学毕业成绩优异,被保送去苏州东吴大学读书。因经济困难,只读一年转到潮州教书,不久应聘赴巴城任老巴杀平民学校代校长等职。1928年夏考进南京中央大学继续学业,兼任巴城《新报》驻南京特约通讯员。毕业后在杭州大学任助教。1932年夏复应聘到巴城任《新报》编辑,协助该报渐渐发展成为在荷印华侨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进步华文大报。“二战”后,《新报》复刊,宋氏继任总编辑,主编国际、祖国通讯版,撰写社论。对促进华侨团结、进步,声援祖国解放事业等方面,做出过贡献。1950年出任华侨团结促进会委员,客属华侨公会主席。1951年他应邀以印尼华侨观光团团长身份率团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60年出任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主席,不久兼任中华会馆学校(八华)校长。

5.谢英伯(1882—1939年),广东梅县人。17岁入读香港皇仁书院,21岁任《亚洲日报》总编辑,提倡女权。先后任职于《中国日报》《少年中国报》《国民党周刊》《民国日报》等20余家报社,同时先后任教于南武公学、梧州中华学堂、香港安怀女学、圣约翰学校、保罗书院及檀香山华文学堂等。1907年秋赴檀香山,执教于华文学堂,参加《自由新报》对保皇党笔战。著有自传《人海航程》及《中国古玉时代文化史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