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自信在开放交流中建立

文化自信在开放交流中建立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外文化的积极对接和交流,为当时首都长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营造了氛围。[3]这说明,文化自觉与国家实力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中华文明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达到当时人类文明的最高峰。工业革命以后,新的文明形态出现,中西文明的交流和对中国传统文明的扬弃已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但文化自信不等于唯我独尊!这种妄自尊大的态度,是与世界发展的潮流格格不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承认愚昧的。

文化自信在开放交流中建立

当代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1927—2008年)认为,“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文明既根据一些共同的客观因素来界定,如语言历史宗教、习俗、体制,也根据人们主观的自我认同来界定”。他把当代世界文明分为七种:中华(Sinic)文明、日本文明、印度(Hindu)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另外还有非洲文明(可能存在)。“许多学者所使用的‘中华’(Sinic)一词,恰当地描述了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南亚以及其他地方华人群体的共同文化,还有越南和朝鲜的相关文化”,“至少在文化上,中国文明无疑是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完美的文明之一”。[1]“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贸易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跟着国旗走,但文化几乎总是追随着权力。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伴随着其文化道德繁荣,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2]

文化自信的首要表现是敢于走出去,这就是文化自觉。中国是文明古国,近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早在周朝时,先民就注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尚书·禹贡》有云:“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是谓之“声威教化”,本质是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是文化的走出去。汉朝班固《东都赋》云:“穷览万国之有无,考声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烛幽。”汉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达到高峰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文化向四面传播,吸引各国遣唐使到长安学习文化、艺术、礼仪和典章。同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也积极向域外学习,不仅四方的文化和艺术在长安融合发展,甚至还有高僧玄奘历尽艰难到印度学习佛学。中外文化的积极对接和交流,为当时首都长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营造了氛围。唐朝薛能《国学试风化下》诗,“英明高比日,声教下如风”。到元朝时,《马可波罗游记》更是极尽对中华文化的宣扬和赞美。明成祖时,郑和西洋,将中华辉煌的文化带到南太平洋各地。直到清初时,中国文化的魅力仍然吸引大量的外国人远渡重洋来华学习。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云:“国初声教所被,固宜保塞称藩者,享王恐后矣。”[3]这说明,文化自觉与国家实力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中华文明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达到当时人类文明的最高峰。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传播和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业革命以后,新的文明形态出现,中西文明的交流和对中国传统文明的扬弃已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当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积极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的科举制度成了欧洲工业革命后文官制度建立的学习范本;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县制为欧洲结束封建分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也提供了体制参考。

但文化自信不等于唯我独尊!辉煌的文明历程和地域的独特性,使当时的中国帝国统治者“天朝大国”的思想膨胀。以至于工业革命后国力蒸蒸日上的英国主动提出同中国建立政治、经济的合作与交流关系,而乾隆皇帝竟蔑视地下诏曰:

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咭利国王知悉: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纳。所有赍到表贡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远涉,推恩加礼。已令大臣带领瞻觐,赐予筵宴,叠加赏赉,用示怀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余名,虽未来京,朕亦优加赏赐,俾得普沾恩惠,一视同仁。(www.xing528.com)

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向来西洋各国有愿来天朝当差之人,原准其来京,但既来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复回本国,此系天朝定制。想尔国王亦所知悉。今尔国王欲求派一尔国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来京当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归本国,又不可听其往来,常通信息,实属无益之事。且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凡外藩使臣到京,驿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今尔国若留人在京,言语不通,服饰殊制,无地可以安置。若必似来京当差之西洋人,令其一律改易服饰,天朝亦不肯强人以所难。设天朝欲差人常驻尔国,亦岂尔国所能遵行。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断准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

若云尔国王为照料买卖起见,则尔国人在澳门贸易非止一日,原无不加以恩视。即如从前博尔都噶尔亚、意达哩亚等国屡次遣使来朝,亦曾以照料贸易为请。天朝鉴其悃忱,优加体恤。凡遇该国等贸易之事,无不照料周备。前次广东商人吴昭平有拖欠洋船价值银两者,俱饬该管总督由官库内先行动支帑项代为清还,并将拖欠商人重治其罪。想此事尔国亦闻知矣。外国又何必派人留京,为此越例断不可行之请,况留人在京,距澳门贸易处所几及万里,伊亦何能照料耶。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特此详晰开示,遣令该使等安程回国。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贯加赏各物件另单赏给外,兹因尔国使臣归国,特颁敕谕,并赐赍尔国王文绮珍物具如常仪。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诸珍。另有清单,王其祗受,悉朕眷怀。

特此敕谕。[4]

从这份诏书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皇帝的唯我独尊意识何等强烈!这种妄自尊大的态度,是与世界发展的潮流格格不入的。缺乏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与认识,是一种自我封闭,封闭造成愚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承认愚昧的。封闭、愚昧再加上自大,就促成了战争的爆发。英国人打过来了,船坚炮利,区区几千人过来就把我们几亿人口的大国给打败了。知道人家厉害,再不敢“咨尔英夷”了,被迫割地赔款,开放口岸,还要点头哈腰讨好列强。这种狂妄封闭、自尊自大的没落意识,令西方人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接受中国,以至于鸦片战争后,西方舆论将中国人妖魔化:拖辫子、吸大烟、东亚病夫。“落后就要挨打”,造成落后的原因,就是封闭,不想走出去,也不想迎进来。洋务运动前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极力鼓吹向西方学习。但学习别人的同时,也应该把自己优秀的文化展现出来,要让西方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这样才能在共识的平台上互补发展。沟通与共识是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和平发展的基本主题,文化自信就是在交流沟通中建立起来的。各种国际机构的建立就是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共识提供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