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客商”领袖、著名侨领姚德胜回国定居后,锐志建设家乡,投资创办印刷厂、纺织厂,开粤东客家地区农村发展现代工业之先河。
泰国“客商”领袖伍佐南(1879—1939年),广东梅县人,伍淼源之子,伍氏家族的第二代。他继承父业,在曼谷先后开设火锯业、轮船业、汽车运输业、保险业及经营进出口贸易。民国初期,伍佐南在香港以及上海、广州、汕头、梅县等地设立分公司或代理处,促进民族实业发展。其子伍东白(1901—1951年),创“伍东白洋行”,注册“伍东白有限公司”,经营进出口业务,投资上海“裕昌有限公司”,兼营米、木、树胶等土产出口,再创“东升米业公司”“东南木业公司”“东暹树胶公司”。抗战胜利后,为利侨汇,伍东白设民信汇兑部,在香港、汕头、松口设分公司。
泰国“客商”范坤南(?— ),广东大埔县人,于1899年在嘉应州城创办嘉应染织传习所,传授染织技术,并附设染织厂,开创嘉应州近代染织工业。他还在梅县曾家祠办了6期“梅县染织传习所”(半年一期),传授外国染料染织技术,从此外国染料开始进入广东。民国初期,“客商”侨贤先后在梅州创办了五家采矿公司。1911年由印尼“客商”投资10万元成立的协泰煤矿公司,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一家采煤公司,产品一度转销上海。此后,海外“客商”在粤东投资建起了14家工厂,最早且规模较大的当推1915年印尼“客商”创办的梅县振东织布公司,资本额为10万银元。此外还有1930年印尼“客商”创办的梅县光明电灯厂,1947年印尼“客商”罗寿环独资创办的蕉岭高思大地碾米厂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促进粤东地区工业的发展,海外“客商”纷纷集资,协助地方政府兴建公路,1927—1937年为梅县公路建设的鼎盛时期,先后兴建了十余条公路,初步形成了以梅县县城为中心的公路网。“客商”投入资金最多、里程较长、存在较久和影响最大的首推梅松公路(梅城到松口),它建成于1931年,全长90公里,投资8万银元,其中侨资5万银元,并组成利群行车公司,每日行车12班次。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粤东地区近代工业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www.xing528.com)
印尼“客商”罗寿环(1887—1944年),广东焦岭人,20世纪30年代回乡筹修蕉武公路(从广东蕉岭县城到福建武平县城),自己带头先捐一万大洋,召集乡绅募资,后又回印尼在“客商”中筹款。历时两年,全长55公里的蕉武公路终于建成。这条公路对于当时沟通闽、粤两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山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40年,罗寿环又筹修蕉岭到梅县的梅嵩公路,因太平洋战争爆发,罗寿环病死巴城而废止。[15]
印尼“客商”丘元荣(1897—1978年),广东梅县人。于1941年独资在梅州家乡创办“梅县区华侨玻璃厂”,以支持家乡的经济发展。他还在梅县丙村镇墟设立“荣达分公司”,经营杂货,为中小学生和赴墟的民众提供方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