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观应的商战思想:探索救国的积极创举

郑观应的商战思想:探索救国的积极创举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商战”口号的是“客商”郑观应。郑观应的“商战”思想是在他的名著《盛世危言》中提出来的。郑观应把西方列强的侵略手段归结为“兵战”和“商战”两种,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为隐蔽、更有威胁性,故而“习兵战不如习商战”。这些明确的思想说明,郑观应的“商战”在当时是先进的,是一种探索救国的积极创举。

郑观应的商战思想:探索救国的积极创举

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商战”口号的是“客商”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2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的客家人。咸丰八年(1858),郑观应到上海学商,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光绪初年,郑观应开始投资清廷所办的洋务企业,在上海机器织布局、津沪电报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局以及山东登、莱、青、莒四府和东北锦州的五金矿等企业中都有投资或股份。此外,他还联络同人集股开办造纸公司和开垦公司。郑观应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也是启蒙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郑观应的“商战”思想是在他的名著《盛世危言》中提出来的。“商战”的概念并非郑观应第一个提出,曾国藩在致湖南巡抚毛鸿宾的一封信函中已提出“商战”,“至鬻用商鞅以‘耕战’二字为国,法令如毛,国祚不永。今之两洋,以‘商战’二字为国,法令更密于牛毛,断无能久之理”。早在鸦片战争后,包世臣就察觉到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别在于生产方式的落后。他说:由于“洋布大行”,价格远低于土布,以致江南一带的手工纺织业已大批陷于破产,并进而影响到棉花的销路,造成了“商贾不行,生计路绌”的城乡经济衰落的情况。光绪四年(1878),湖广道御使李墦更是指出:“泰西各国,谓商务之盛衰关乎国运,故君民同心,利之所在,全力赴之。始而海滨,继而腹地,既蚀人之资财,并拒人之形胜,盘踞已久进惟所欲为。古之侵人国也,必赞财而后辟土;彼之侵人国血,既辟土而又生财,故大学士曾国藩谓‘商鞅以耕战,泰卤以商战’诚为确论,此洋人通商弱人之实情也”。郑观应吸取了前人及同时代人这方面的思想精华,结合了自己的商海经验,提出了系统的“商战”理论,使“商战”思想成为近代实业救国的核心理论。(www.xing528.com)

郑观应把西方列强的侵略手段归结为“兵战”(军事侵略)和“商战”(经济侵略)两种,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为隐蔽、更有威胁性,故而“习兵战不如习商战”。为进行“商战”就必须破除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本抑末的成见。郑观应强调:“西人以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公使为商遣也,领事为商立也;兵船为商置也。我中国宜标本兼治。若遗其本而图其末,貌其形而不攻其心,学业不兴,才智不出,将见商败,而士、农、工俱败,其孰能力与争衡于富强之世耶?”“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坐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中国不乏聪明才智之士,惜士大夫积习太深,不肯讲习技艺,深求格致,总以工商为谋利之事,初不屑与之为伍。其不贪肥者,则遇事必遏抑之;惟利是图者,必借端而胺削之。于是但有困商之虐政,并无护商之良法。虽欲商务之兴,安可得哉?”郑观应大胆提出在中央六部之外特设商部,分设商务局于各省水陆通衢,由素有声望的绅商为局董,支持和保护工商业发展。同时,于各府、州、县设之商务公所,由工商业者自行选举商董。要发展现代工商业,就必须有一大批具有近代素质的企业家与管理者,建立新的管理制度,按照明确的商事法则行事。这些明确的思想说明,郑观应的“商战”在当时是先进的,是一种探索救国的积极创举。[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