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商与中国工农革命的关系

客商与中国工农革命的关系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农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广大的工农群众没有分享到革命的成果,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部分“客商”意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代表中国发展的大方向,他们积极响应和投入,支持新的革命力量。客属地区基本上是革命老区,国内“客商”对革命大力支持,当地的党史资料及地方志都有记载。“九·一八”事变后被捕,获释后参加赤色救济会的工作。

客商与中国工农革命的关系

工农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他以反愚昧、反压迫、反剥削为主题,以要求土地权利、劳工权利和社会参与为诉求。工农革命是一次深刻的底层国民的自新自强运动,它消除文盲,灌输平等思想和参与意识,将现代文明以急风暴雨的方式推进到中国的社会最深层,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社会基础。正如马克思主义学者、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1918年的豪情放歌:“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35]

1927年,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随着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和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政变,国共两党由合作变为敌对,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的大革命宣告结束。但是,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广大的工农群众没有分享到革命的成果,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政治屠杀,更加激化了国内矛盾。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系列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开始新的革命——工农革命,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和国民平等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核心及指导思想和当时的国民党不同,国民党的领导阶层基本上是由革命党人(主要是留日、旅日的)、原官僚及转化的会党势力等构成,代表有产阶级的立场,希望以欧美体制改良改造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是由对马克思主义有研究的学者和旅法留苏归国者以及五四运动后同情工农的激进学生等组成,他们以苏俄革命为榜样,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通过工农革命解决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将中国革命推进到新的历程。毕竟工农大众才是中国的绝大多数。

当代著名政论家、曾任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的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这样说:“马克思当然属于启蒙传统之列,只是马克思对理论变量加以组合的方式不同罢了,他用辩证而不是渐进的观点看待历史进程。历史进程不是通过改善智识状况进而推动物质和政治—道德进步渐次展开的,恰恰相反,是物质上的改善催生了三大政治亚文化群体:从事剥削的、结合紧密的资产阶级;被剥削、受蒙蔽和遭强制的劳工阶级;自觉的革命组织。随着生产资料集中化趋势加强,普通大众最终能看透蒙蔽自己的假象,革命行动也在工人阶级中引起了共鸣,于是统治阶级被打倒,而促进大众福祉和政治理性化的启蒙文化及社会结构得以确立”。[36]北京大学姚洋教授认为:“历史地看,社会主义革命首先不是一场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是一场推翻中国王朝统治下延续了2000多年的社会结构的革命。从世界范围来看,曾经和现在的列强们无不经历过深刻的社会革命”。[37]

“客商”是20世纪初海内外播迁较为广泛的群体,能够以国际视野看待中国革命。大部分“客商”意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代表中国发展的大方向,他们积极响应和投入,支持新的革命力量。其中产生了杰出的革命家叶剑英廖仲恺等。

客属地区基本上是革命老区,国内“客商”对革命大力支持,当地的党史资料及地方志都有记载。海外回国参加工农革命的“客商”代表人物有:

朱云卿(1907—1931年),广东梅县人,“客商”子弟。1922年秋,到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经商务工。民国十三年(1924)冬回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军校毕业后,被派到广东省农民协会军事部工作。后参加南昌起义,随朱德部到湘南。1927年12月,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参谋长。1928年5月底,红四军取消“师”的番号,直辖四个团,朱云卿任第三十一团团长。他率部参加了攻打龙源口和围困永新、保卫黄洋界等战斗。1928年8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第三十一团第三营到湘南迎接红军主力,朱云卿率第一营留守井冈山。组织领导红军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翌年10月,随朱德率红四军出击广东东江,一度占领梅县城,推动了东江地区土地革命,加速了东江地区革命武装的发展壮大。1930年6月后,历任红军第一军团、第一方面军参谋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代理部长。他重视战略战术学习和司令部参谋业务建设,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毛泽东非常赞赏朱云卿,说他是个好助手。同年10月,国民党当局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朱云卿根据红一方面军总部确定的“诱敌深入,各个歼灭”方针,草拟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对张辉瓒师形成合围,全歼该师,活捉师长。在第二次反“围剿”前夕,他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意图,组织红军主力由根据地北沿向南移动,与国民党军脱离接触,并主持起草了关于游击战争的通令,提出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和盲敌的10项办法。这个通令丰富了红军的战术原则。1931年5月,朱云卿因病在后方医院治疗时,被国民党特务施计杀害。

李雾仙(1905—1962年),广东梅县人。出生于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父亲在巴达维亚经营凉茶、香烟等生意。1920年李雾仙回国。在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民国十四年(1925)3月,革命军第一次东征进驻梅县后,她被调到改组后的女子师范学校附小当教员,被选为梅县妇女解放协会主任委员。“五卅惨案”后,组织“救国运动会”,参加游行和街头演讲,还到城镇、乡村演出白话剧。当时还未曾有女角登台,李雾仙第一个扮演以反对封建统治、争取婚姻自主为主题的《孔雀东南飞》剧中的女主角。她演得形象逼真,催人泪下,几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民国十五年(1926)6月,她参加中国共产党。她擅长演讲,又有组织能力,在广州工人和学生中留下深刻印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民国十八年(1929)毕业后被共产国际派往哈尔滨,以开设杂货铺为掩护,从事地下联络站工作。不久调往上海,任中共中央机关《红旗报》编辑。次年夏,任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兼妇女部长。“九·一八”事变后被捕,获释后参加赤色救济会的工作。民国二十三年(1934)返奉天(今辽宁),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兼秘书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春,李雾仙再次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民族殖民地研究学院学习。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毕业回国,在延安中央党校任政治经济室研究员和延安女子大学副教务主任等职。民国三十年(1941)任延安保良院院长。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李雾仙被派往东北,参加筹建冀察热辽边区建国学院,并任教务长,其后调任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解放战争期间,李雾仙参加和平解放北平工作,并任北平市教育局副局长。不久,随军南下。武汉解放后任中共武汉市委委员、文教党委书记兼市教育局长。1955年,调回北京,任北京师范学院院长。1958年被调到中共中央联络部,其后被派驻捷克,参加12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机关刊物《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杂志的编辑工作。1962年病重回国。同年9月在北京逝世。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和国民经济治理的无能,很快就使其失去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人民基础。其独裁统治和白色恐怖更使其丧失建立联合政府的影响力。其对解放区的进攻,迅速激化了国内矛盾。中国的革命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得到国内外革命力量的支持,对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坚决反击。以“打倒独裁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旗帜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放战争一开始,广大的“客商”就积极支持。除上面提到的在抗日战争中随中国共产党进行民族革命的“客商”转为解放战争的参与力量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海内外“客商”及其子弟积极参加,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广东“客商”及子弟和旅居港澳同胞组织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第四团”在抗战中表现英勇。1939年7月25日,广东省政府快邮代电密令东江:“各县县长切实与党部合作,严密注意东团行动,并设法取缔。”因此,东团活动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监视和限制。9月,东团团部为缩小目标,应付突然事变,将东团组织由“团”一律按工作地方的县名改为“队”。1940年3月,国民党紫金县党部书记长刘瑞东到古竹视察,认为有“异党活动”。7月,县党部下令解散了古竹地面的东团组织和其他救亡团体。但东团成员并没有停止抗日救亡,而继续跟随着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参加战斗。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他们又转入东江纵队,参加解放战争。在战争中,有的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监禁、严刑拷打,但他们英勇不屈,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很大牺牲。(www.xing528.com)

解放战争爆发后,丰顺籍“客商”子弟从泰国回国参加游击队,其中包括冯汉邦、冯木生、蔡培松、徐棚梅、谢云卿、马德琼、刘雪诗、刘明等20多人,他们积极投身于祖国的解放战争。

李仁华(1906—1935年),梅县隆文人,归侨,曾任共青团梅县地委宣传部部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在广州不幸被捕而牺牲。

黄芸(1916—1942年),笔名激流,归侨,梅江区梅城西区黄泥墩人。曾任中共饶埔丰县委书记等职。民国三十年(1941)在大埔被捕,次年1月21日晚就义于茶阳狮子口。

丘碧(女,1927—1946年)、丘铮(1918—1947年)、丘峙(1921—1949年),同生于一个“客商”归侨之家,梅江区城东谢田人。他们三人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成为“一门三英烈”。

熊兰英(1925—1947年),又名熊芬,归侨,梅江区泮坑人。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她在任东莞龙溪秘密交通站站长时与敌激战,不幸被捕,在惠州英勇就义。

廖蔼贞(1885—1949年),又名久吉,梅江区城东石月村人。1922—1927年任梅县商会会长。因同情支持革命,被国民党当局通缉,到香港避难。

张君燮(1901—1970年),字炫秀,梅县石坑镇龙头村人,出身于华侨之家。历任旅部参谋长、十九路军副旅长、梅县县长等职。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17日与省保安第12团团长魏汉新一起和平起义,受到毛泽东、朱德嘉勉。

郑天保(1903—1971年),原名君度,梅县梅南耕郑村人。长期在新加坡、马来亚、香港发动抗日斗争,支援解放战争。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交际处处长、省政协秘书长等职。

廖周行(1921—1986年),原名伟生,祖籍大埔,出生于马来西亚。1939年5月加入马来亚共产党。后历任马来西亚人民军中队政训员、直属队马共党代表、独立队司令部秘书兼《尖兵》报主编。1949年回到祖国中共游击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民主党派活动和侨务工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客商”领袖黎子达领导毛里求斯仁和会馆、新华学校和华侨商报社在当地举行升旗典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