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名抗日英雄谢晋元
谢晋元(1905—1941年),字中民,广东蕉岭人,其父是客籍行商。1925年,谢晋元在广东大学预科肄业;同年12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排长,参加北伐战争。后调到第十九路军蔡廷锴部任连长。谢晋元在济南讨伐孙传芳的战斗中负伤,历任武汉要塞、河南省保安处营长,中校团副及旅部参谋主任等职。
1937年“八·一三”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时,任陆军第88师262旅参谋主任,参加闸北八字桥战斗。后任524团团副,在原团长牺牲后接任团长,率部驻防北火车站,与日军对峙两个多月,10月26日,日军疯狂向驻地防线发动进攻。由于日军屡受重挫,不断增调援兵。10月26日,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国军队的后路,形势十分危急。谢晋元受命率第524团第一营官兵411人向南推移,留守闸北,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晋元带领部队穿过敌人猛烈的炮火,于27日凌晨2点进驻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曾奉命率部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坚守四天四夜,击退日军六次进攻,毙敌数百人。谢晋元号召壮士“要人在阵地在,誓与日军血战到底”!此消息迅速传遍上海,为国内外瞩目,被当时的报纸媒体与楚汉相争时田横的八百义士相提并论,被称作是“八百壮士”,而谢晋元的英名也被人民广为传颂。
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的消息传开,上海人民无不敬佩感泣,把他们誉为“八百壮士”。每天从早到晚,数以万计的各界群众,不顾北岸日军的流弹四射,纷纷聚集在苏州河南岸,表示对四行仓库孤军的尊敬和关心。10月28日黎明时分,上海市商会派出一名女童子军杨惠敏携带慰劳品,渡过苏州河进入四行仓库向孤军敬献新制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表示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谢晋元命令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在仓库大楼楼顶升起,隔河观望的群众无不拍手欢呼。不久,以《歌八百壮士》(后被改编成《中国一定强》,歌词稍有改动)为题的歌曲也创作出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激励着谢晋元和他的士兵。短短四天时间,他们在四行仓库这块弹丸之地,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多人,伤敌无数,自己仅阵亡九人,伤20余人。敌军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形势险恶。29日,谢晋元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10月30日晚9时,谢晋元接到蒋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继续为国努力”的手令。31日,敌军又以飞机大炮攻击四行仓库,他以三挺机枪掩护,率部冲出重围,退入租界。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誓死抗敌的英勇事迹,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极为壮烈的一页。
部队退入租界后,正待整装再战,被英军解除武装,送往胶州路“孤军营”,受尽凌辱。他满腔悲愤,每日清晨带领孤军唱国歌,举行精神升旗仪式,出操上课,教育部属勿忘爱国军人的人格和国格。1938年8月11日凌晨,为纪念“八·一三”抗战一周年,率部升起国旗。当天下午遭到万国商团外籍军队包围冲击营房,国旗被夺。他指挥壮士展开搏斗,四名壮士牺牲,100余人负伤。孤军被送往外滩中央银行大楼幽禁。他下令开展绝食斗争。工部局被迫让步,将他们送回孤军营,奉还国旗,抚恤死难壮士,并对此事件表示歉意。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派员以陆军总司令的高官诱降,他严词斥道:“尔等行为,良心丧尽,认贼作父,愿作张邦昌,甘作亡国奴。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以保国为民为天职,余志已决,决非任何甘言利诱所能动,休以狗彘不如之言来污我,你速去,休胡言。”敌伪见软硬兼施无效,决定杀害谢晋元。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率官兵出操,发现几名士兵缺席,亲往传询,已被汪伪特务机关收买的这几个民族败类,用匕首将谢晋元刺死。谢晋元时年37岁。
遇害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5月8日,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追赠谢晋元为陆军少将。上海10万民众前往瞻仰遗容。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典型”,蒋介石誉其为“精忠贯日”。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立晋元高级中学、蕉岭县建立晋元中学作为纪念。1983年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虹桥万国公墓(即宋庆龄陵园)重建谢晋元陵墓,以彰其“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光辉业绩。
2.矢志革命的廖鸣欧
廖鸣欧(1902—1949年),广东兴宁人,早年随伯父在马来亚经商。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向往革命,经介绍回国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军事,于民国十年(1921)在步兵科第十五期毕业回广东,积极训练部队,参加讨伐陈炯明叛军的东征战役,所向有功。民国十五年(1926)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任第一军第二十师团长、北伐东路军总部教导团上校团长兼漳州警备司令。民国十七年(1928)转任第五军第十一旅团长、少将旅长兼潮梅警备司令。翌年初,廖鸣欧在粤东以潮梅警备司令名义通电反蒋。“九·一八”事变后,任蔡廷锴部第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少将参议,参与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转任第四军第五十九师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廖鸣欧调任薛岳第一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参加上海战役、赣北战役,作战方案有不少独特的见解和建议。抗战胜利后,他任第二方面军广州日本战俘管理处处长,负责管理遣送战俘。解放战争后,廖鸣欧不满蒋介石反动统治,多次组织反蒋起义。1949年5月中旬,粤东地区李洁之、曾天节等人率部起义,廖鸣欧随即在惠州密谋响应,被其部下告密后遭杀害。
3.爱国民主人士——罗翼群
罗翼群(1889—?),广东兴宁龙田镇人。抗战初返粤,被推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队统率委员会委员。1939年被聘为省政府顾问,后任省政府委员兼南路行署主任,辖七、八两行政区。翌年往香港居住,担任侨务工作。民国三十年(1941)12月日军占香港,罗翼群脱险返兴宁,上书向省主席李汉魂建议改革省政,尤其要严禁征兵、征粮的舞弊,不获接纳,愤而辞去省府委员职务。民国三十二年(1943)秋赴重庆参加国民党中央会议,去函蒋介石建议提前实施宪政、加强各级民意机关权力、试行民选县长,但蒋置之不理。后曾任正和银行董事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执委,后递选为中执委。抗战胜利后回广东任省粮食救济协、省水灾救济委员会、省堤工委员会等机构常委。翌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大”代表;秋,当选为参议员。民国三十七年(1948)当选为“行宪国大”代表。解放战争期间,他常在省参议会及其他公开场合公开表示反对内战,反对专制独裁的主张。翌年4月25日在粤“国大”代表集会上,又主张接受中共的八项和谈条件,因而受到反动分子的威胁,遂连夜秘密赴港。7月11日联名11人以快邮致函代总统李宗仁,主张接受和平条件,被国民党中监会宣布永远开除党籍。8月13日与黄绍竑、贺耀祖等44人发表《“八一三”对国民党同志宣言》,并对新闻记者发表谈话,号召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并分别致函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余汉谋等,劝其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翼群回穗,历任民革第二、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革广东省委社会人士联络委员会主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等。
4.华侨爱国抗日的重要领导人钟庆发
钟庆发(1910—1986年),又名谢生。广东蕉岭人,荷印邦加岛出生,1929年回国求学。在上海暨南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担任初中部学生会主席。“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了“上海社会科学研究会”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在“一·二八”淞沪战役中,他参加上海红十字会救护队,积极救护英勇抗战的第十九路军伤病员。1932年,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因参加罢课斗争被学校开除。1933年8月,遭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坚持斗争,坚贞不屈。1936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8月,在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的形势下,被无条件释放。先后在南京、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1938年8月调回延安。曾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洛川分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中共中央研究院和海外工作研究班学习和工作。1949年后在延安外宾招待所任主任,被选为“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后更名“中国延安华侨联合会”)执委。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共中央统战部青年训练班任办公室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的组建筹备工作。中国同印度尼西亚政府建立外交关系时,他受命参与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筹建工作,曾任政务参赞、临时代办。1957年钟庆发回国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办公厅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务。1978年,被选为全国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并担任全国侨联党组书记。(www.xing528.com)
印尼勿里洋老一辈华人,以钟庆发等华侨爱国的革命历史为荣,热爱中华文化。钟庆发逝世后,勿里洋华人为纪念他的革命业绩,专门在华人墓园为其立一个衣冠冢,墓碑上题有“魂归锡岛,名留故乡”。钟庆发夫人刘洁女士,曾于2002年应邀回勿里洋探亲扫墓,很为侨胞们的真挚、热情所感动。
5.抗日爱国的著名音乐家张棣昌
张棣昌(1918—1990年),广东梅县人。少年时代随父母侨居印度尼西亚,1932年来到南京,后考取国立体育专科学校,1938年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队、军事队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八路军留守兵团第385旅政治部宣传队当教员,1940年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后升为研究生,曾任“鲁艺”合江分团乐队指挥、作曲兼队长,东北文工一团艺术部副部长。1948年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首任作曲组组长,先后为《民主东北》等几部大型纪录片作曲,其后创作了《赵一曼》《丰收》《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红孩子》《党的女儿》《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战火中的青春》《甲午风云》等近30部影片的电影音乐,其中《神秘的旅伴》中的《缅桂花开十里香》,《红孩子》中的《中国儿童团团歌》,《党的女儿》中的《兴国山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人说山西好风光》《樱桃好吃树难栽》等歌曲广为传唱。其早年还创作有《留守兵团军歌》《运粮歌》《铁树开花》等近百首歌曲,曾在东北流行。他所谱写的电影歌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氛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张棣昌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吉林省分会副主席等职。
6.英勇献身的爱国归侨李国玺
李国玺(1921—1942年),号鸣铮,梅江区城东潮塘人,归侨。早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在新四军工作。在东江纵队总部与日军激战时壮烈牺牲。
另外,英勇参加爱国抗战的“客商”子弟还有:
抗战爆发后,梁密庵的长子梁锡佑在印尼利用《天声日报》揭露日寇暴行,广泛宣传抗日,并带头动员广大华侨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日。巴城沦陷后,梁锡佑被日军关进集中营,三年半后抗战胜利,才获得自由。梁密庵三子梁铣佑抗战期间服务于军界,为国民党空军上校,因抵御外侮而获得过多枚奖章。
印尼的广西籍“客商”李光前为华人领袖,因为组织华侨支援抗日救国,日本南侵印尼后,以“抗日分子头目”罪将其投入狱中,百般折磨,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最后英勇就义,国民政府后来为他颁发抗日烈士证书。其子李大庸兄弟中多人分别参加广西新军的革命组织,并参加延安革命。李大庸回到印尼后,从事华侨教育事业,一身正气,是当地侨生的良师益友,贡献良多,回国后担任广西政协委员。
1940年8月18日,福建永定籍从海外回国参加抗日救亡的“客商”子弟陈康容,在岐岭遭国民党顽固派逮捕,随后被杀害于抚市。
谢石基(陈安顺),印尼勿里洋“客商”子弟,抗日战争期间曾在第四野战军及从事秘密战线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侨办系统的对外宣传机构中国新闻社党委书记。
在抗战救亡烽火的感召下,泰国“客商”子弟徐思恒、徐名、徐秋章、徐同湖等,怀救国大志,以大无畏精神,毅然经云南奔赴祖国抗战前线,在长沙战役中,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徐名壮烈牺牲,徐思恒身负重伤,为祖国抗战胜利而立战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