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将领丰臣秀吉扬言“朝鲜征服则明室可定”,悍然发动针对中国的侵朝战争。明朝廷为了自保,派兵加以援救,其中一支便是由客家将领陈璘所率领的广东士兵,士兵中也有不少客家人。史称陈璘奉命率水师入朝,“慷慨击楫,所领楼船咸以‘忠心报国’旗其上”。入朝后在朝鲜军队配合下,指挥水师大败日军,“斩溺三万余名”,取得了“论功璘为首”的突出战绩。这次由陈璘率领的客家官兵尽管远在本土之外作战,但毕竟是“客家和日本竞争生存的序幕”,加以“日本军人素来抱侵寇中国的野心,非遇素以‘忠心报国’的客家给他一种相当阻遏、相当创痛,其毒焰也许比今日还要高些”(罗香林语),因此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
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群情激愤。以台湾军务帮办刘永福、名士丘逢甲为首的在台客家人共推台湾巡抚唐景崧抗日,立志与台湾共存亡。其后,在与侵台日军的作战中,刘永福率部坚守安平、台中、嘉义等地,阻止日军前进达数月之久;丘逢甲也积极组织义军,协助刘永福所率官军作战,长期将日军阻截于台中一带。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六月至十月间,刘永福、丘逢甲领导台湾军民浴血奋战,消灭日军近5000人,击毙日军首领北白川宫能久等多人,给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在其影响下,即使在日本占领台湾以后,反日起义仍此起彼伏。其中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东港林大北起义和民国元年(1912)“客商”子弟罗福星领导的起义等(有关罗福星抗日起义的事迹已在本章第二节《“客商”与中国民主革命》中详述过),都是由客家人领导或作为其主要组成人员参加的。(www.xing528.com)
1932年1月28日,在上海的中国第19路军的抗日战斗中,不仅其主要参与者大多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其主要将领也多由客家人担任。蔡廷锴、蒋光鼐是客家人,这支军队的实际控制者陈铭枢也是客家人,第78师第156旅旅长翁照垣也是客家人,另外,率华侨抗日大刀队支援抗战的大刀队长周辉甫也是客家人。在战斗打响后,由翁照垣率领的第156旅最为勇敢,数次承担坚守要塞的任务,一度占领日军上海陆战队司令部,取得了保卫上海闸北的首场胜利。后来,第156旅又在吴淞一带与日军发生战斗,击退了由此登陆的日军,并在庙行、江湾一带参加围歼日军的战斗,与其他部队一起创造了歼敌800余人的战绩,被认为“守吴淞之功极伟”。周辉甫组织了一支由归国华侨青年组成的“华侨抗日大刀队”助战,转战于闸北、浏河等地,取得了歼敌数百人、击沉敌船七艘的战果。对于这次战役,罗香林有较为中肯的评价,说:“他们在上海,以孤薄的军力,又旧式又短缺的兵器,竟能与野心勃勃、器械精备、接济丰盈的日本军队血肉相搏至一月之久,这不能不令人发生无限的敬佩,无限的同情;这不能不令人联想到他们和客家人民族意识的关系。因为他们抗日的精神和客家人在台独立革命的精神,或陈璘远援朝鲜的热诚,很像是有关联而一贯的呢。”[25]“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黄梅兴就是广东平远客家人,另一位平远客家将领姚子青也在战斗中捐躯。此外,大名鼎鼎的谢晋元是“客商”子弟,还有国民党抗日名将范汉杰也是“客商”子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