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围与内涵
1)范围界定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包括甘南、临夏、兰州、定西、白银等地。
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工业文化是构成黄河文化的核心文化要素,其在甘南州、临夏州、兰州市、定西市和白银市等地遗迹众多、分布鲜明。
2)文化内涵
该区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积淀了丰厚的精神文明。远古华夏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在此交织重叠。都市圈中心城市兰州市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平台,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可以通过充分挖掘开发黄河文化资源,弘扬、传承并创新黄河文化,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2)发展优势
1)区域优势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中心。区域内已形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电、轻纺协调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兰州作为兰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黄河上游经济区和陇海—兰新经济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兰州还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金融中心和连接中亚、西亚及欧洲各国的开放型、多功能的内陆口岸城市。
2)文化资源优势
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在甘肃境内蜿蜒900多公里,孕育了以农耕和民俗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被喻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羊皮筏子、黄河水车、黄河母亲雕塑、黄河铁桥、兰州牛肉面、兰州鼓子、兰州刻葫芦等都是兰州独有的文化符号。
白银市是一座蕴含着多彩黄河文化的新兴工业城市,境内彩陶、岩画、古村寨等文化遗存星罗棋布,会宁会师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影响深远。
临夏州是黄河上游中华民族发祥的核心区域,该地发现有拥有世界六项之最的古动物化石。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炳灵寺石窟文化、牧业藏族文化、农业儒家文化、重商的伊斯兰文化在此地交织存在。
甘南州地域辽阔,坐落于此地各处的百余座藏传佛教寺院,蕴含着丰厚的藏传佛教文化。
(3)问题和难点
1)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同国内发达地区的都市圈相比,兰州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较小,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内部各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突出,都市圈内部经济联系不紧密;经济体制机制不完善、产业竞争力不足,聚集、创新功能不强,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挥。
2)文化产业规模较小
文化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当低;区域内缺乏更多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文创能力偏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较少。(www.xing528.com)
3)高素质人才缺乏
兰州都市圈地处西北,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总量不足且向外流失严重,尤其缺乏创意、研发、营销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4)有吸引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缺位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国家级文化战略平台的落地,为甘肃文化大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但省内缺乏有吸引力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4)功能定位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肩负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职责,也是黄河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载体。建设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就是要以兰州为中心向黄河上下游辐射,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宗教文化、现代科技文化等文化资源为一体,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出版业、会展业等文化产业。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带动作用,把兰州建设成为华夏文明的展示区、文化创意研发的核心区、文化创新拔尖人才的集聚区,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的高层次文化产业圈。
(5)发展战略
紧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拓宽视野,聚焦重点,突出比较优势,以发扬光大黄河文化为目标,塑造特色产业,把发展思路放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中通盘考虑,把兰州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战略支点。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结合区位特色、文化资源优势,遵循创新竞争、产业集群规律和差异化、错位化的发展模式,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配置文化资源。
一是甘肃省应从省级层面成立专门机构对兰州都市圈产业区发展进行综合管理。二是从产业区建设、重点产业发展、骨干企业培育、重点项目实施、加大招商引资、完善市场体系、提供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措施。三是建立有效的论证、审批、监督机制,对产业区的规划设计、产业定位、产业规模、产业形态等设定准入门槛和入区标准。四是,构筑完整产业链条,将区域内的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注重培育和发展品牌文化产业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科技为依托,旅游业为载体,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文化资源禀赋,体现独具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位,形成独有的文化品牌。
3)促进高科技与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
凭借兰州都市圈内深厚的文化资源,利用科技手段赋予文化全新的表现方式,带给产业新的发展活力。
4)重视人才培养并制定培养规划
重视人才培养并制定长期、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为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充足动力。人才培养既要开发本土人才,也要引进外地人才,两种方式相互补充,为区域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