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轨不仅仅具有交通价值,同时也蕴含了丰富多元的城轨媒介形式,传递着商业、政治、公益等多方面的信息。具体来看,在媒介类型上,最受乘客关注的媒介类型是平面(含车厢、墙贴、包柱)(58.87%),其次是电视(52.45%)和互动屏(27.55%)。
北京市民关注的城轨媒介类型(多选题)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中国轨道交通文化研究院北京城轨生活调查 调查样本:N=730;调查时间:2018年12月27日—2019年8月26日)
最受乘客关注的城轨空间为车厢(58.11%),其次是通道(41.51%)和站台包柱(41.51%)。这或许与乘客的媒介接触时长有所关联,相比于屏蔽门、楼梯等短暂而迅速移动的场景,车厢和站台这种需要长时间停留的地方自然会具有更久的曝光时长,故而乘客也更容易记住该位置的信息。
北京市民最关注的城轨空间(多选题)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中国轨道交通文化研究院北京城轨生活调查 调查样本:N=730;调查时间:2018年12月27日—2019年8月26日)
进一步细化到城轨车厢内来看,车门(46.42%)、车窗(45.28%)和车壁(45.85%)是较吸引受访者注意的位置。
北京市民最关注的车厢广告位置(多选题)(www.xing528.com)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中国轨道交通文化研究院北京城轨生活调查 调查样本:N=730;调查时间:2018年12月27日—2019年8月26日)
不仅如此,城轨媒介与手机、电视等媒介有所不同的是,城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具有强制性,无法拒绝,而手机则可以通过拒绝进入APP来减少信息接触可能性。李慧在《城市城轨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功能研究——以北京城轨为例》一文中指出,北京城轨中的人们对城轨中的媒介所传达的信息是无法抗拒的,这些信息在人们进入城轨站的瞬间开始一直充斥着人们的感官世界,直到到达目的地离开城轨站。
另一个影响到城轨传播实践的则是手机。对于北京城轨人群而言,手机不仅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更是沟通情感和便捷生活的媒介。在城轨空间内,玩手机成为乘客最常用的打发时光行为方式,占比达到86.42%。其次是浏览车厢媒体,占比49.05%。
对于乘客而言,手机在城轨空间内具有重要意义。在城轨车厢这一移动的时空场景之内,如何打发这段漫长甚至略显枯燥的时间是一直是乘客们苦恼的问题。戈夫曼曾经提出过“礼貌性忽视”的策略。
在这样困难的时间里,如果决定不接触陌生人,你不妨寻找可以让你全神贯注的事情,给在场的其他人留面子,让他们找到礼貌性忽视的借口。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报纸杂志的情景功能,它是我们随时携带的屏障,给我们自己或他人不启动接触的借口。
不过打开报纸,避免交流的行为太过于明显,常常给人一直不合群之感,手机的出现则使得这件事变得容易起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一个虚拟时空,也可以随时从虚拟时空走入现实之中。打开手机、滑动浏览、关闭手机,一切动作都显得如此理所当然,成为受众之间心照不宣的交往规则。
不仅如此,正因手机成为连接城轨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的媒介,这也给予了城轨营销的新路径,即连接线上线下进行营销传播。就目前来看,当下的城轨空间媒介与手机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思路:一是使乘客们“抬起头来”,有趣的广告内容能够吸引乘客,使他们发现抬起头来的时光似乎也不是那么“尴尬”;而另一个则是顺应消费者的习惯,把手机也纳入城轨媒介空间的一部分,实现城轨空间本身和手机这个虚拟空间的双向互动。不论是怎样的逻辑,总之在城轨这样一个类似电梯的密闭空间内,它符合广告的专注力法则,即作为潜在消费者的人们在密闭的空间内总是会对身边的信息(如墙上的平面广告、屏幕视频等)拥有更多的注意力,更有利于传播者去传递信息,包含了越来越多元媒介的城轨空间是一个具有相当价值和影响力的传播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