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活动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我国各部族之间就有了语言的交流,出现了翻译现象。不过当时的翻译活动以语言沟通为主要目的,即我们现在所谓的“口译”。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较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是针对佛经的翻译。从佛经翻译至今,我国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即:一、东汉至北宋的佛经翻译;二、明末至五四运动时期西方各国的作品翻译;三、五四运动以后马列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的翻译;四、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翻译史上第一阶段的佛经翻译从东汉开始到北宋时期,历经发生、发展到鼎盛的过程,长达一千多年。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是翻译家中最知名、成就最大者,被誉为“三大佛经翻译家”。东晋时期,鸠摩罗什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等佛经著作,译著文字优美、畅达,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道理,开创了意译的先锋,为我国佛经翻译奠定了基础。印度佛教学者真谛于南北朝时来到中国,翻译了49部经书,尤以《摄大乘法》的翻译对中国佛教界思想影响巨大。唐朝的玄奘为中国佛教史和佛教翻译史上的一代大师,他从印度取回600多部佛经,和弟子共译出75部及1 335卷佛典。玄奘还是第一个把汉文著作介绍到国外的中国人,主要贡献是将老子的部分著作译为梵文。
第二大翻译时期始于明朝后期。明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获朝廷批准建立教堂。此后至清朝雍正年间,先后有数十名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各地活动。他们除了翻译基督教经籍之外,还与我国知识分子合作,译介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政治、文学、天文学等各方面各领域的著作。清末到民国初年著名的翻译家主要有严复、林纾。严复是中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信、达、雅)的第一人,他的翻译主要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林纾本人不通外语,通过和他人合作的方式,翻译了多国共183部小说。这些翻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新文化、新思想的引入。
第三大翻译时期始于五四运动后,相对前两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翻译活动更加活跃,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翻译重点开始转向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大量的东西方各国的优秀作品,尤其是俄苏作品被介绍到中国来,对中国革命的成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一时期比较有成就的翻译家有鲁迅、瞿秋白、梁实秋、朱生豪等。此阶段的翻译多白话文形式,而非第二翻译时期以文言文译文为主。
第四大翻译时期始于新中国的成立。从那时起,我国的翻译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日益充实完善。这一时期的翻译,信息量更庞大,涵盖面更广泛,题材和体裁更丰富多样,操作方式更灵活便捷,技术装备更先进,从业人员更众多,理论研究更活跃,人才培训更具规模,是翻译事业的全方位发展时期。如果说前三次翻译时期都是以外文译成中文为主,那么第四个翻译时期则正在改变中国在翻译上的这种“入超”地位。大量的翻译译本将中文翻译成外国各国文字,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帮助中国对外介绍和交流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和翻译理论研究不断向新的高度和广度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逐年提高。这一时期翻译大家的代表有傅雷、草婴、许渊冲等。
西方翻译史至今约两千年,也可以简要总结为四个时期:一、古代西方翻译;二、中世纪西方翻译;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四、现代西方翻译。(www.xing528.com)
第一时期的古代西方翻译在公元前3世纪揭开了它的第一页。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3至2世纪之间出现的、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部译作是约公元前3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这部译作把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到了公元4世纪,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被定为钦定本,加强了教会在文化上的统治,其后该版《圣经》被相继译成各种文字,扩大了基督教的影响。
到了中世纪中叶,即公元11至12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在那里的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非常深远。
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16世纪及其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事业继续发展。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的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也陆续被译为西方各国文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经济逐渐恢复,科技日新月异,这些是翻译事业繁荣兴旺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期的西方翻译在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上,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首先是翻译范围的扩大。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则扩大到了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和商业领域。其次,翻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可从事翻译,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着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特别是在联合国成立和欧洲共同市场形成之后,西方各国之间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密切,所有这些交际活动都是通过翻译进行的。此外,在现代西方国家,翻译形式也越来越多,翻译服务越来越便捷。除了传统的笔译口译之外,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和成熟,还出现了机器翻译、同声传译、影视译配、图书翻译等新的翻译形式,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翻译在西方各国的社会发展、往来沟通等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实际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