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外开放对区域发展协调性的促进作用实证研究

对外开放对区域发展协调性的促进作用实证研究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回归系数来看,开放程度对区域协调性的影响显著,高技术产品在进出口中占比越高,各省区间人均GDP的方差越小,即开放质量越高,我国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越好。综合上述变量检验结果与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对外开放质量的提高对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改善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中国对外贸易好转不仅对世界贸易产生积极影响,也对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作出了贡献。

对外开放对区域发展协调性的促进作用实证研究

关于对外开放与区域发展协调性之间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成果相对较少,李斌和陈开军(2007)利用变异系数度量了中国在1981—2003年间的地区经济差距及进出口贸易差异的程度,并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因果关系检验,考察了中国地区间外贸水平差异与经济差距之间的联系,研究结论认为,地区间外贸水平差异是影响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包群(2008)探讨了中国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空间差异,认为区域贸易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地区间要素禀赋、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都将导致贸易开放增长效应的显著不同。熊灵等(2012)利用空间计量方法构建了贸易开放与区域增长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结果表明省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层面的增长均存在空间相关性;控制空间相关性后,贸易开放对省域经济的增长效应为正,伴有空间收敛与发散双向效应,并因地区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差异而存在空间异质性。本文借助于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开放质量角度分析开放与区域发展协调性之间的关系。

对于区域发展协调性,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区、市(除港澳台)人均GDP的方差来表示,考虑到我国人均GDP绝对量在近年来大幅度提升对协调性可能带来的偏差,先利用各地区的人均GDP除以当年全国人均GDP进行标准化,之后再计算该年份标准化后各地区人均GDP的方差,在本部分利用这一方差来表示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方差越大代表区域发展协调性越弱,方差越小则代表区域发展协调性越强,方差为零则代表各地区人均GDP处于同一水平,即各地区发展完全同步。1978年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见图6-1。

图6-1 1978—2017年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从图6-1中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我国各地区之间人均GDP(标准化后)的方差大幅度减小,区域协调性明显增强,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前10年最为明显,在20世纪90年代区域发展协调性基本稳定、略有下降,在2004年之后,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再一次出现明显提升,至2017年我国31个省、区、市人均GDP(标准化后)的方差已降至0.2,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意味着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处于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为考察高质量对外开放对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影响,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www.xing528.com)

其中,CRD表示区域发展协调性(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即标准化后的各地区人均GDP方差;Open表示对外开放质量,为探究我国对外开放质量变动对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影响,使用高技术产品在进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区域发展协调性不仅受我国对外开放质量的影响,还受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地区间经济结构差异、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受数据长度对模型自由度的制约,本文仅选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这一影响因素,并使用东部地区GDP占比来衡量;ε为服从正态分布的残差项。由于我国对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统计时段较短,数据选取长度为2004年至2016年,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上式中,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代表在0.1水平下显著,**代表在0.05水平下显著,***代表在0.01水平下显著。从回归系数来看,开放程度对区域协调性的影响显著,高技术产品在进出口中占比越高,各省区间人均GDP的方差越小,即开放质量越高,我国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越好。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在0.01的水平下显著,且东部地区GDP占比越高,各省区间人均GDP的方差越大,变量回归系数的符号均符合经济学意义。

回归方程残差的检验结果表明,方程残差无自相关和偏相关性,模型检验结果较好。同时,因变量CRD、自变量Open和自变量Control均为一阶单整,即因变量与自变量均为同阶单整,进一步考察变量的协整关系,结果表明因变量CRD与自变量Open和自变量Control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Granger检验,在p=0.08的情况下拒绝了“Open does not Granger Cause CRD”,即Open是CRD的格兰杰原因。

综合上述变量检验结果与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对外开放质量的提高对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改善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虽然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对外贸易参与程度、引进外资等方面有明显提升,但改善区域发展协调性仍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西部地区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对外贸易、吸引外资方面都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开放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开放设施和开放环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开放资源和平台分布极不均衡、开放主体培育严重不足、开放成本较高、开放环境不优等问题,西部地区依旧是我国区域开放布局中的短板。2017年,西部地区以占全国70.7%的国土面积、28%的人口、20.7%的经济总量,仅拥有全国6.8%的对外贸易额、10%的利用外资额和7.7%的对外投资额。

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时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能够快速提升国内生产效率,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前30年我国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在我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依靠开放引进国外技术来提升自身生产效率所带来的边际效应已经在递减,且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也常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对我国实施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因此,当前我国应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范围和内涵,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并在促进开放的同时,加强国内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水平。

2017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世界经济稳步复苏的进程中,持续发挥着“压舱石”和“助推器”的作用。中国对外贸易好转不仅对世界贸易产生积极影响,也对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作出了贡献。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建设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无论对国内还是对世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