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优势上看,我国在产业体系、政策环境以及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已经具备良好的条件,为我国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产业体系,部分企业在资本及技术等层面已具备了国际一流竞争实力,通过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意愿较强,在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众多行业拥有富余优势产能。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有力推动下,我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政策对接,利益契合不断扩大,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俄罗斯的《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印度尼西亚在未来15年(2011—2025年)加速与扩大全国经济建设蓝图的三大纲领、巴基斯坦的《2030年远景规划》,等等。目前,我国已经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的“草原之路”以及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并且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的多个机制平台,亚投行、丝路基金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的金融服务支持作用不断彰显。
2015年5月,我国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这既是我国政府对内的工作部署,也是对外的政策宣示。除了发挥现有机制平台的作用外,我国倡导创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各种双多边合作基金等机制平台,将不同程度地满足双多边产能合作的融资需求。从长期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跨境人民币结算、人民币直接投资和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大发展,也将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重要助力。(www.xing528.com)
2.从劣势上看,我国依然存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外产能合作的基础支撑有待完善、外部环境风险加剧等一系列长短期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体系快速壮大健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也应看到,我国制造业产业发展依然不够完善,企业整体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制造业高端、高附加值等领域,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品牌及营销渠道,较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与此同时,伴随近年来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投资合作规模扩张,但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面临资金供应和盈利模式双重困境,面临着一定的海外中资安全保障压力。由于大多数基础设施项目是战略性项目,很多国家都限制外资和私人资本进入,加之缺乏好的盈利模式,导致这类项目“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如何有效建立起国际产能合作的资金供应机制和盈利模式仍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此外,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调整,中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变,反全球化思潮、贸易及投资保护主义不断强化,企业走出去面临更高的成本与风险因素,中资企业海外发展面临发达国家投资限制与发展中国家安全风险提升的共同制约,企业走出去长效机制亟待重新调整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