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规划,打造高效战队——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

重规划,打造高效战队——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企业层级分明、重视纪律。日本企业一贯采用标准化与大批量生产战略。形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包括前面提过的需求压力、日本企业销售部门的惯用战略、企业重新配置人力与有效消化产能等。日本企业经常以产量与市场占有率制定发展目标,这种做法反映出它们将员工视为固定成本、深信规模经济的优势,以及具备击败竞争对手的强烈动机。

重规划,打造高效战队——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

日本企业层级分明、重视纪律。这种企业形态基本上是受社会历史背景、教育体系与大公司的终身雇佣制所影响。在这种社会规范下,日本人相当团结,并且培养出独特的跨功能合作能力。他们经常在体制内设立特别小组,将一项重要计划从既有科层系统中分离出来。这些特别小组缩短了产品开发与上市的时间,也使产品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制造及营销等问题。

劳资关系和谐、极少罢工”是日本产业的特色之一。在30年代和50年代初期,日本曾是劳资争议事件不断的国家。而今日本能维持良好的劳资关系,除了文化因素外,还包括雇主主动维护员工权益、让工会领袖加入董事会、劳资双方保持尊重的态度等原因。19以企业为单位成立的工会,也对工会与企业的合作有所帮助。因此在日本,劳资关系很少成为创新或改善工作条件等变革的阻碍。

日本最优异的人才也愿意进入产业界工作。20热门产业与企业虽然一直在变,但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的几个重要产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顶尖的工程师大多进入纺织业与稍后兴起的钢铁业。紧接着,人才又流向如索尼松下等消费型电子企业。近年来的明星产业则是NEC与发那科等公司。

因为许多日本知名制造企业的高层主管是工程师出身,技术导向自然成为产业主流,企业的领导层普遍相信现代化厂房和设备是竞争的本钱。另外,很多领导企业的总经理还是战后创业、打天下的元老,这些管理者大多具有长远眼光,立志建立主导未来技术的全球企业。问题是,当这一代领导人退休之后,日本企业的目标可能因人而异,创新速度也将减缓。

日本企业一贯采用标准化与大批量生产战略。在相机起重机钢琴电视机等多项产业中,日本企业最初就是凭借着大批量生产标准化机型,并将手工或分批制作转换成生产线技术,而奠定了竞争优势。由于企业长期投资在自动化的提升上,在推动产品标准化的产业环节中,日本产业当然具备市场的领导地位。

标准化 日本企业能在60~70年代取得成功,其中另一个因素是,相较于当时西方国家执意各行其是而言,日本企业愿意统一国内标准并跟上国际水平。像缝纫机存储芯片及传真机等产业都是在政府协助、企业配合的情况下,完成早期标准化革新的。日本工业标准的目的就在于协助产品与零件的标准化。事实上,标准化可以排除产品基本设计的变数,而使企业在其他功能设计和生产效率上较劲。近年来,随着日本企业稳坐技术领导宝座,它们开始自定标准。不相容的录像机与家庭用摄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尽管如此,通产省仍在发展标准化,在刺激产业发展方面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为了巩固商场上的地位,日本企业往往必须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或一次推出系列性产品,而这些新产品大多是标准化产品的改良型,或是增添了新的功能。这种做法使得市场区分越来越细,甚至到了产品类型过度丰富的程度。形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包括前面提过的需求压力、日本企业销售部门的惯用战略、企业重新配置人力与有效消化产能等。

日本企业在标准化与大量生产作业上齐头并进,显示出它们对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很多日本公司认为,标准化和自动化是达到最高质量水平的唯一途径,需求方面的压力更是激发企业对质量的高度关切。值得一提的是,在50~60年代,日本人为了改变日本产品向来被视为便宜货的次等形象,还发起了一次“提升产品质量”的全国运动。日本产品在海外的不佳形象成了刺激产业发展的动力。重视质量的观念也因此深植于日本人心中,并且将其制度化,设立了每年为优质产品颁发的戴明奖。

日本企业经常以产量与市场占有率制定发展目标,这种做法反映出它们将员工视为固定成本、深信规模经济的优势,以及具备击败竞争对手的强烈动机。此外,与美国或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日本各种产业的生产量与市场占有率等相关资料很容易取得;这类信息的流通便于企业持续在市场占有率上互争长短,而令企业感到最难堪的事莫过于市场占有率下滑了。企业员工也以所属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多寡,评断自己的社会地位。企业的主要目标一定是争取市场占有率,公司在维持永续发展上绝不可掉以轻心。

日本工人与投资者对其企业与产业的使命感很强。日本企业的所有权绝大部分掌握在法人(有时是其他企业)手上,它们在乎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很少借转卖股权而获利。低利率降低了资金的成本,间接鼓励了企业投资。拥有企业股权的银行与其他法人,也积极参与监督企业的经营。对投资者和经营者双方而言,企业股价的涨跌远不及长期发展重要,管理层的薪水也与企业的短期获利表现无关。一旦企业发生问题,处置态度往往是讨论问题的症结,而非回避。在日本,很少会见到将公司关闭或脱手卖掉的情形,不过,近年来已有增多的趋势。

日本工人与经理人对公司的忠诚度很高,企业对员工也不苛刻。劳资同心加上合作的基本观念,使得日本在需要长期积累经验的产业上,竞争能力特别强。反过来说,对于特别需要个人表现与内部竞争的产业,日本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日本企业的另一个特征是,公司内部充斥着悲观与不安全感。日本经理人通常能清楚地背出一长串公司最迫切的问题,但是若要他指出公司的长处却比登天还难。日本产业的这种危机意识,也使它们避开了随成功而来的自满陷阱。

日本国际化的原因 日本企业放眼国际的原因也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企业国际化的原因是受到国外市场的吸引;瑞士或瑞典则是因企业有长期活跃于国际市场的传统;而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主要是国内市场条件将它们推向国外市场。日本的国内市场虽然广大,却有竞争激烈、提早饱和与产能过剩等现象,这些现象迫使业者不得不往国际市场上发展。业者一旦走入国际市场,传统重视国内市场占有率的观念,自然也延伸为对全球生产占有率的关注。21日本的例子也说明了语言能力不必然是出口贸易的成因,而是贸易带来的效果。对日本人而言,学习西方语言是件极困难的事,但是出口上的迫切需要逼得他们不得不下工夫去学。

随着日本知名企业的国际市场网络不断拓宽,国内许多新兴产业也加快了全球化的过程。然而,直到最近,在日本企业的全球战略中,海外投资的程度仍然很低,贸易表现几乎全部依赖出口,这也就是日本产业的全球出口占有比例特别高的重要原因。(www.xing528.com)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企业集中在国内生产的做法,对于日用品、服务业和讲求特殊设计的产品制造业等,需要海外投资取得竞争优势的产业而言,成了成功的障碍

受到组织结构与管理哲学的影响,日本企业倾向进入特定的产业或产业环节。一般说来,日本企业在必须高度配合客户个别需要、应用范围小、要求大量售后服务、量产规模小的产业或产业环节中,表现并不出色。

战国时代 决定日本企业成功的因素中,除了前述几点外,更关键的是日本内部的竞争。当盟军解散战前主导日本经济的财阀后,日本经济走入了名副其实的战国时代,这种竞争现象也是其他国家前所未见的。战后的日本,每一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都有几家到数十家的竞争者(见表8-5,或之前的表3-2)。22

激烈的国内竞争、需求的压力以及企业高度重视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导向,一再导致日本成为产业界创新与变革的温床。因此竞争对手的实力都在伯仲之间,而非领导者与跟随者清楚可辨的稳定局面。另外,企业在市场占有率上的激烈竞争、对产业的强烈使命,再加上挑剔且要求高的消费者,都使日本产业极少形成稳定垄断的情势。23

表8-5 在选择的日本产业中,互相竞争的企业家数(估计)

资料来源:实地访问;《日本工业公报》;《日本工业年鉴》;矢野经济研究所,《市场占有比例事典》(1987);研究者的评估。
*企业家数因产品领域而不同。生产推土机的企业,只有10家;生产铲土机、吊车和 铺柏油设备的有15家;而日本特别擅长的水压开凿机则有20家企业。
**其中6家企业的年生产量超过1万吨。
***集团企业家数。

在日本,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虚实往往了如指掌,任何行动很快就会被模仿跟进;企业们也经常在同一时间,针对提高产能而大胆投资。产业的龙头地位也在企业之间频繁变动。以80年代中期为例,3年之间,传真机产业盟主三度易主,照相机方面则出现两次变动。由于日本消费者偏好最新、最好的产品,热门产品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国内市场占有率的重大变动。因此,只要有一家公司的新产品成功攻下市场,其他业者一定马上跟进,分食大饼。

日本企业间的竞争是高度人际化的,情绪和面子问题是推动竞争的核心。组织中的每个人都专心一意要击败头号竞争对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更是攸关公司的荣誉。举例来说,日本索尼公司流传的口号是“BMW”(beat Matsushita whatever,不计代价,打垮松下)。白热化的竞争下,日本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利润有时远低于国际市场(像日本轮胎和汽车业的国内市场蓬勃发展之前,就处于这种状态)。24日本企业不只在价格方面竞争,而且拼斗所有能竞争的资源,对各自拥有销售网的消费型产业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走向海外与外国对手竞争时,日本企业反而得以喘口气。

激烈的国内竞争为日本企业带来不少好处。因为廉价劳工、便宜钢材等各种初级生产要素优势,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中起不了作用,所以日本企业不得不寻求自动化、高科技以及新产品,试图超越其他对手。这也是促使日本脱离初级生产要素优势,争取更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国内竞争的另一项好处是,它刺激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并使企业在招募员工和发展人力资源上更加尽心。

虽然在国际市场上成功的日本产业,都出现激烈的国内竞争,但其他的产业却闻不到竞争的硝烟。日本的建筑、农产、食品、造纸、化工原料和纤维等产业,都有卡特尔集团化和其他限制竞争的规定,日本政府在其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话说回来,这些产业几乎没有一项曾在国际上成功过。这些产业的国内市场竞争限制也造成外界的错觉,误以为所有的日本市场都是联合操纵。大型产业部门欠缺正面意义的竞争是日本经济上的警讯,也是这个国家维持经济长期发展的一项严重挑战。后面几章将对这一点作进一步的讨论。

日本的新企业也很活跃,它们当中大多数是由大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另立门户的。日本企业为了灵活调配员工职务,发展多元化的范围偏向关联程度较高的领域,很少采取并购其他公司的做法。这种态度也使日本的产业集群不断地扩张和深化。

在日本,新企业的发展环境还算有利,并且在继续改善,但是要达到如美国般的活跃程度,还有一段距离。大多数受过最好教育、能力最强的日本人仍然喜欢进入大型企业工作,因为这是赢得社会地位的最快途径。在日本,拥有大学研究机构的技术而自行创业的情况很少,大公司的管理人员自立门户的情况也很罕见。至于独立经营的新公司能取得风险资本更少,日本的金融服务业者通常不愿意“冒险”提供“风险资本”支持尚未上轨道的新公司;更准确地说,日本银行家的兴趣只在规模虽小但稳定成长的公司。

近年来,日本出现不少新公司,其中又以服务业领域最显著。与瑞士或德国人相比,日本人有更高的冒险意愿,许多大企业也愿意在电脑软件等新兴产业中成立高度自主的子公司。因此,无论是点状的产业环节或完整的产业,只要具备钻石体系中的有利条件,未来的发展都将蓬勃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