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焦点战略制胜: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分析

以焦点战略制胜: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分析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瑞士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哲学,源自于这个国家的环境与文化。在大部分产业中,瑞士企业是通过不断改进、精益求精的态度而达到成功的,这种追求进步的动力来自企业高层主管具备技术背景与长期在产业界的历练。瑞士企业和员工之间保持开放且冲突少的关系。在许多国际上表现优异的瑞士产业中,经常有两家以上的企业以类似的经营战略彼此竞争。近来,瑞士企业间的合并风更为盛行,追求规模经济的态度进一步降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以焦点战略制胜: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分析

瑞士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哲学,源自于这个国家的环境文化。他们喜欢在规模相对较小的产业中竞争,并且采用在高度细分、高质量的产品环节集中火力的焦点战略。瑞士企业在大量生产的产业领域也少有成功的例子。这种经营模式也是瑞士国内市场小、工资高,以及币值高等因素造成的。由于瑞士人作风保守,他们也对航空半导体等风险性高的研发投资产业没有兴趣。唯一例外的是制药业,因为瑞士很早就在这个产业有所发展,并且已具备与美、德等国家积极竞争全球市场的规模。

在大部分产业中,瑞士企业是通过不断改进、精益求精的态度而达到成功的,这种追求进步的动力来自企业高层主管具备技术背景与长期在产业界的历练。一般说来,企业进步的步伐小而稳健,不是飞跃式的进展。20此外,企业在需要与客户密切联系的产业里表现得特别好,不论是针对客户特定的需求定制、复杂的销售方式,还是强调售后服务和支持密集的产品,都是如此。这是企业擅长语言、外交,以及具备高度技术能力的缘故。瑞士公司在整合机械、材料及电子等方面也信用卓著。

瑞士企业和员工之间保持开放且冲突少的关系。劳资谈判中,双方都抱持务实的态度,在外敌当前下,公司上下都具有维持竞争力的共识。事实上,瑞士早在1937年就有劳资协议的制度,也就是《劳动基准法》。它规定劳资冲突必须以讨论和协商方式处理,必要时可依法要求仲裁。这一规定很少妨碍到产品创新,也不至于阻碍企业自动化的发展。21

瑞士企业特别热衷于国际化。这与瑞士人的语言能力、文化多元性、国内市场规模小和政府没有任何限制、干预有关。此外,瑞士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加上它长久以来取消外汇管制,更令瑞士企业进军海外毫无滞碍。第三个原因则是,瑞士人喜好旅游。许多瑞士企业的高层主管通常有在国外求学定居的背景,他们是先有国际经历,然后再回国创办企业或担任管理者角色的。

瑞士的人力资源和资本的稳定性很高,也就是说瑞士人对本国企业的忠诚度很强,这种情形尤其是1970年最为显著。瑞士人偏好长期性投资,低利率则使得时效贴现率也很低。根据表7-1所示,瑞士是除了日本韩国以外,固定资产投资率最高的国家。

谨慎有余活力不足 由于瑞士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所有权分散并且不随意转让,也形成了投资人与经理人齐力整顿公司而非卖断或关闭公司的经营模式。瑞士的会计制度也允许企业设定充分的准备金,以帮助公司度过经营不善的艰难时期,或在改组时有能力承受数年的重大亏损。22由于专断地接管企业的做法相当罕见,所以所有权人想形成特殊阶级或避免股票公开上市的可能性,几乎没有。(www.xing528.com)

瑞士企业的员工与经理人大多具有高级技术背景,也很少在企业和专业领域跳槽。这种情形虽然会减缓产业界的调整速度,但稳定提高的工资与强势的货币压力,转而激励了产业变革与升级。瑞士企业很重视产品获利率,因此调整改善的步伐一直持续到70年代。

许多成功的瑞士产业中,国内市场的竞争是很激烈的。瑞士因为国家小,所以有时有些产业给人以垄断的印象。事实上,这种现象只存在于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在许多国际上表现优异的瑞士产业中,经常有两家以上的企业以类似的经营战略彼此竞争。这类产业包括:银行业、贸易业、巧克力制造业、制药业、精密钟表业、助听器产业、空调设备以及企业后勤服务业。这些产业的企业即使不在价格和产品上硬碰硬、互相较量,也会尽力找出有利于自己的竞争方式,以期成为对方潜在的竞争对手。

70年代,由于市场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市场竞争以及责任感强的经理人与投资人的相互结合,瑞士产业出现了高度发展的情况。但是,产业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像长期存在的卡特尔企业、保护垄断及保障市场的传统,都影响到瑞士的产业繁荣。处于前述情况下的瑞士产业(如啤酒酿造业),如果不是在国际化上遭遇障碍,就是严重丧失既有的国际市场地位,创新求变的脚步显得迟缓笨重。70年代,各企业也纷纷开始利用合作以挽救颓势。

瑞士企业的经营模式事实上是利弊参半。对一些产业而言,国内竞争不足会使它们由享有优势转变为处于劣势。巨额的准备金也许能使有活力的公司从容规划它的长期发展,但也可能导致企业逃避改革创新;同样,公司股权过于分散会使营运不佳的公司放弃变革的念头。瑞士电气设备制造商勃法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家公司在多年经营不善后,最后与瑞典的ASEA以合并收场。近来,瑞士企业间的合并风更为盛行,追求规模经济的态度进一步降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瑞士未来的竞争优势因这些现象而亮起红灯。瑞士产业的情况清楚显示出,优势是由一个完整的“钻石体系”形成的。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项关键要素(特别是市场竞争),其他的关键要素就可能对生产力产生反效果。

瑞士的问题并不单纯,它在形成新企业的能力上虽然优于瑞典甚至超越德国,但却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一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士曾有一波成立新公司的风潮,主要是由外来的移民潮所设立的,但是比起美、日、意等国,今天的瑞士,新企业却面临许多障碍,企业缺乏取得风险资本渠道就是一例。由于瑞士银行心态保守,企业家争取风险性贷款的门路相当少。影响更大的是经理人不愿冒险。在瑞士人的心目中,公司倒闭是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这与德国的情况一致。这种态度使许多有才华的瑞士人在开创新事业时,反而迟疑不决。这种保守心态和不愿冒险的特点,也是瑞士经济繁荣与缺乏人工的产物,当企业已具规模时,经理人在变革和创新的步调上,往往走了回头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