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后的产业竞争与经济增长差异

战后的产业竞争与经济增长差异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迈克尔·波特战后的产业史,是一页创造富足而非消费富足的历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国家的竞争优势形态出现了大幅度的转变。情况相同的日本则向美国挑战,企图争夺工业国家的龙头地位。表7-1是评估本书所研究的国家其战后经济效益的有力指标,这些资料显示出各国经济增长的明显差异和重要位置的变动情形。

迈克尔·波特 战后的产业史,是一页创造富足而非消费富足的历史。它强调的不是一个国家享有多少优势条件,而是着重于国家如何转换不利的生产要素。一时的国家困境,往往会转化为一股创新求变的力量。因此,引导企业和国家不断进步的,是外在的压力与挑战,而非风平浪静的生活。

仔细观察工业化国家的经济,会发现它们所具有的国家竞争优势有明显的差异。德国在化学、各式各样的生产机械和高性能汽车方面,不但长期屹立不倒且居领导地位。瑞典则在特殊钢铁、重型车及采矿设备领域,有杰出表现。瑞士在贸易、纺织机械、制药及巧克力等方面,表现过人。意大利则擅长毛织品、皮革制品及机器人。美国则在清洁剂、医学器材及民航机方面见长。这些国家的竞争优势差异并非全是新气象,有些国家的竞争优势,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出现了,并将这项优良传统持续至今。

国家竞争优势不但表现在特定产业中,甚至是存在于某些产业的特定环节,而非在整个产业部门里出现。这些林林总总的国家竞争优势差异与日俱增,随着竞争的国际化,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越来越多的产业面临全球最强劲的竞争对手;长期下来,成功和失败的竞争形态就变得更为明确了。1

影响一国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可以从经济形态的成功和失败中窥知其要,因为关键要素是一个国家在复杂的产业和产业环节中的竞争能力。至于国家的经济是否繁荣,不仅与它在某个时点上的表现形态有关,更重要的是该国产业长期自我提升的能力。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是该国产业竞争优势扩张和提升的结果,亦即产业界在现有基础上,达到更广泛和深入的竞争优势。这种发展趋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也在越来越专业的新兴产业环节和整个产业中,奠定了有利的竞争基础。产业升级促使生产力提高,并且维持充分就业;反之,如果经济无法繁荣,其后果将导致现有的产业生产力下降,一些高生产力产业也将丧失竞争地位。结果首当其冲的便是工资问题,也因此而延缓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国家的竞争优势形态出现了大幅度的转变。德国虽然在战火中耗尽心力,但很快就夺回工业发电机的重要地位,并且享有持续繁荣的经济。情况相同的日本则向美国挑战,企图争夺工业国家的龙头地位。崛起中的意大利,也是国际竞争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势力。韩国经济也正在快速成长中,几乎就要继日本之后跃居先进工业国家之列。尽管前述的几个国家正处心积虑地想改写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但面临挑战的瑞士与瑞典,仍继续保持数十年来享有的高人均国民收入和低失业率的荣耀。至于一度主导多项高级产业的美国,却因这些后起之秀的竞争而丧失不少优越地位。英国则是疲于解决产业长期委靡不振和国民收入增长停滞不前。

表7-1是评估本书所研究的国家其战后经济效益的有力指标,这些资料显示出各国经济增长的明显差异和重要位置的变动情形。这些数据也是讨论个别国家竞争优势表现的背景资料。

国家竞争优势形态的变化,挑战了任何简化的比较优势概念。在以精密产业制胜的国家中,日本与德国都是从战后满目疮痍中起步的。当时这两个国家不但资金匮乏,连试图打进国外市场的销售人员也遭到排斥。然而德国克服了人力成本高涨、每周工时缩短与马克升值等问题,重新取得并维持了在许多高端产业的领先地位。虽然日本几乎没有天然资源,而且孤立的地理位置更加延长了供给线,另外还面临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的走势震荡,与邻近区域国家间的关系又十分紧张,但这些却无法阻碍它跃升为世界上主要的产业国家。

瑞典和瑞士的国内市场小、工资高(就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而言),但是这两个国家一直是重要的贸易国家,并且孕育出许多顶尖的跨国公司。意大利虽然有一个欠缺效率的官僚政府,基础设施也发挥不出功效,人工法律的限制更是严格,但它的经济依然繁荣。尽管韩国遭受过战争的重创、国家资源稀少、长期受日本威胁,以及庞大的国防成本也是沉重的包袱,但韩国的经济仍在蓬勃发展中。

表7-1 列入研究的9个国家在战后的经济表现评量表(www.xing528.com)

(续)

(续)

(续)

注:
1.1955~1987年;2.1955~1987年;3.麦迪逊在1987年的统计数字显示,针对生产要素的总生产力所作的比较与劳动力生产力的比较结果近似;4.1955~1987年;5.1963~1987年;6.1960~1987年;7.1970~1987年;8.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评量数据无法取得;9.1961~1987年;10.这些数据若扣除兴建住宅方面的投资仍不影响各国的排名顺序,但是百分比则显著降低。11.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净投资比例降到接近零,也有几年出现负数的情况。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年鉴》;联合国的《经济展望》和《历年统计》;美国劳工部的《统计年鉴》、《国家报告》、《统计月刊》;《实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数字》和《每小时产出索引》(未公开刊行的数据)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战后的产业史,是一页创造财富而非消费财富的历史。它强调的不是一个国家享有多少优势条件,而是着重于国家如何转换不利生产要素。在特定情况下出现的国家困境,往往会转化为一股创新求变的动力。因此,引导企业和国家不断进步的,是外在的压力与挑战,而非风平浪静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