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护产业先锋的全天候机器人——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守护产业先锋的全天候机器人——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机器人最初时的上线遭遇了重重的困难,以至于川崎重工的工程师几乎是全天候地守在日产的生产线上,随时抢修机器人漏油、短路或零件故障等问题。造成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业率先引进机器人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些产业快速成长,但是劳动力短缺问题严重。70年代初,日本使用的工业用机器人超过全球总数的60%,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国。这些政策分别是:79·成立日本机器人租赁公司,以租赁制度协助中小企业普遍使用机器人。

守护产业先锋的全天候机器人——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机器人早期主要应用在汽车五金产业中,日产汽车公司就是早期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企业。它与川崎重工合作,为对方提供有关的软件信息,协助设计汽车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成为日本第一家大量安装机器人的汽车厂。机器人最初时的上线遭遇了重重的困难,以至于川崎重工的工程师几乎是全天候地守在日产的生产线上,随时抢修机器人漏油、短路或零件故障等问题。最后,问题终于一一解决,日产工人也开始接纳操作机器人的工作,并能作些简单的维修。76日本的汽车产业向来处于高度竞争状态,其他企业因此马上跟进,以免生产技术落在日产之后。

造成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业率先引进机器人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些产业快速成长,但是劳动力短缺问题严重。在1965年,日本调查得知产业界的劳动力缺口高达180万人,这种缺工现象一直持续到80年代。另外,工厂的设备生产能力也受到工作形态转变的影响。当收入条件转好时,日本工人对小夜班和大夜班的工作意愿很低。而工业用机器人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重要方式。

1973年,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机导致日本的经济衰退,也造成原本就相互竞争的企业更是不惜成本,只求能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紧接而来的通货膨胀又造成工资大幅地提升。这些打击在提醒企业成本上的压力。因此日本企业在终身雇佣制维持不变的原则下,谨慎引进新人,以免经济差时人事成本成为包袱。工业机器人则适时达到节约能源和提高生产力的双重效果。

在企业引进机器人方面,日本的工会采取支持而非排斥的态度,这和美国或欧洲的情形不同。日本的工会通常是以公司为单位,因为有终身雇佣制作保障,不会把机器人视为抢饭碗的对手,与机器人共事的意愿也较高。此外,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机器人在日本产业中快速成长的期间,产业界劳动力不足也是事实,解雇员工的可能性也减少。反观美国和欧洲,由于机器人走上生产线的计划遭到工会的全力抗拒,汽车等产业无法进一步成长。

日本的管理层也比他们的国外竞争对手更重视机器人。在日本,管理层中有很大比例是工程师出身,他们对新技术的兴趣高于美国的管理层。日本的管理层也比较没有短期获利的压力,而能进行长期性的生产决策。一般而言,采用工业用机器人很难在短期间内看到它对生产成本的影响,而日本企业关心的则是机器人在改善质量上的长远效果。

还有一个引进机器人的次要因素是,当时的日本产业正逐渐走向全球制造业王国的地位。这个过程包括:高层次的自动化生产、改进工作流程、强调质量等动作,也就是重新定义传统的生产形态。斤斤计较的日本企业因此成为极为挑剔的机器人使用者,并为这个正在成长中的产业带来持续创新的动力。

日本工业用机器人的加速成长和大量使用,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早、最大、要求也最高的机器人市场,这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效果。70年代初,日本使用的工业用机器人超过全球总数的60%,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国。同年,日本所生产的工业用机器人高达7200台(产值为141亿日元)。到1978年,机器人生产量增加为10100台(273亿日元)。1980年,机器人生产量增加到19900台(784亿日元)。1982年时,机器人生产量再增加为24800台(1884亿日元)。1985年,日本的工业用机器人产量已达48500台(产值超过3000亿日元)。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机器人性能也不断提升。以1984年时美国和日本使用机器人的情况来看,日本使用的工业用机器人占了全球总数的66%,远远超过北美洲所拥有的14.9%。当时各主要工业国家引进机器人的情形,可参考表5-6。

表5-6 各国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情形

资料来源: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1985年7月。
注:此项数据不包括人为操控机械与固定连续控制机械。
1.机器人行业协会研究报告
2.机器人行业协会研究报告(1983)
3.国家研究委员会(1981)
4.德国生产技术与自动化协会
5.法国机器人行业协会
6.意大利工业机器人协会
7.芬兰机器人协会
8.比利时自动化控制技术协会机器人研究
9.瑞典工业部电脑和电子委员会(1979)
10.英国机器人协会(1982)
11.维也纳科技大学(1983年3月)
12.英国机器人协会
13.丹麦工业机器人协会
14.MVL(挪威)(www.xing528.com)

在购买机器人的日本企业中,除了大企业外,也有不少中小型企业,原因是日本汽车和机械等产业的中心卫星体系和转包网络,有助于日本工业用机器人的推广。转包制度强调的是弹性、经济和质量改善,这些都是机器人的长处所在。此外,小公司因为工作环境和发展不如大企业,劳动力短缺对他们的冲击更大。因此它们必须依靠自动化才能继续成长。产业专家估计,在1986年,日本有20%的工业用机器人是卖到中小型公司,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77与意大利的机器人产业比较,日本机器人产业特别注意到这个环节的发展。

1980年,日本产业中引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是电子业(占总数36%),其次是汽车业(29%)、塑胶业(10%)、机床和机械业(7%)以及金属工业(5%)。这种分布形态到1985年时都没有改变,该年度家用电子产业和汽车业的机器人市场,占全日本机器人销售量的49%。78

同年,日本政府也制定了数项推广使用机器人的政策。这些政策分别是:79

·成立日本机器人租赁公司,以租赁制度协助中小企业普遍使用机器人。

·通过中小企业金融公司和国民金融公司提供特别贷款,协助中小企业引进机器人,提高人工安全。

·针对包含电脑设备在内的高级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实行特别优惠的折旧办法。

·由地方政府拟定机器人租赁办法,协助中小公司更新设备。1984年,日本政府再推出两项机器人推广政策:

·由日本开发银行拨款给日本机器人租赁公司,使企业租赁弹性制造系统,能够享受特惠利率

·小型企业投资先进设备(尤其是机电设备)可以在报税时申请扣除。

这些政策虽然激励了中小企业引进机器人,但是所产生的效果有限。相关办法中,机器人租赁的对象并不限于日本制机器人,进口机器人也能享受优惠。企业所负担的成本大约只是机器人出贷价格的1%。另外,折旧办法可以回溯到1978~1979年,在这两年业者引进机器人的话,设备折旧率可以高达25%,依此递减。如果企业在1982~1983年度引进机器人,第一年的设备折旧率是10%。但一般人们认为,这些办法对机器人在产业界中的成长效果有限,机器人产业的成长,主要还是来自供给面的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