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如何促进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如何促进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提过,产业集群形成之后,会引发个别产业的发展浪潮。产业集群内部相互强化的作用也会导致经济的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创新的浪潮由电视机、计算器和音响等传统产业引发,扑向便携式电脑、传真机等新型产业,然后又回流到传统产业,形成新的良性循环。不过,各国要维持它在某些产业集群上的竞争力,必须回归到各国在关键要素上的差异。

「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如何促进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一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引发其他具有竞争力的新产业,进而连成产业集群。因此,国家经济的动力远超过个别产业的动力。这股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主力。

由于不同的企业形态和经济功能,每个国家发展产业集群的途径也不同。以意大利为例,推动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动力包括:挑剔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标准、活力十足的产业环境、频繁的个人创业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下游产业又带动供应商体系的竞争力。这一类型的产业集群因此会垂直深化,这都有赖于上下环节的紧密衔接、专业化机械产业和零部件产业的配合。

日本的产业集群则是另一种发展模式。企业为了鼓励员工创业并面对快速饱和的国内市场,往往主动进入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领域。需求条件与竞争对手的压力也形成日本企业持续投资和创新的动力,使得新产业的竞争力顺利产生。在日本,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通常呈水平式发展。其他国家的产业集群形态则介于意大利和日本模式之间。

前面提过,产业集群形成之后,会引发个别产业的发展浪潮。产业集群内部相互强化的作用也会导致经济的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能力。今天的日本消费电子产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创新的浪潮由电视机、计算器和音响等传统产业引发,扑向便携式电脑、传真机等新型产业,然后又回流到传统产业,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当经济发展、资源朝有生产率的产业移动时,某些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难免相对减弱。不过,各国要维持它在某些产业集群上的竞争力,必须回归到各国在关键要素上的差异。生产率最低、技术层次最低、产品特色最少的产业或产业环节,往往是第一个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时,价值链中相对利益较低的活动也会移到国外进行。

以服饰为例,英国的许多服饰企业因为人工成本因素而丧失了国际竞争力,但其纤维制造企业却依然一枝独秀,因为这些企业具有抢先行动和稳定的客户关系这两大优势。纤维制造企业很早就与全球客户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网络,发展出规模经济,甚至到海外投资生产,因此能够应付这个产业所需的色彩变化、快速服务、价格便宜等特征。这些企业因为在重要环节上独树一帜,所以无惧于英国当地工资高涨的不利因素。英国纤维制造产业的经验显示,一个已成气候的产业即使缺少一项关键要素,仍然可能保持它的竞争力。不过这种一枝独秀的产业,通常附属于发展历史比较久的产业集群。

当产业趋于成熟、创新的步调趋缓甚至停止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又会回到最基本的生产成本的竞争上。不过,只要能将不利因素转为有利因素,就可以引导这个产业再往上爬。一个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规模可能缩小,但只要精密环节的竞争力能够得以维持,并保持自我竞争的形态,它就处于健康的状态中。

有些产业分析家认为,技术总是会流动的,因此生产成本才是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关键条件。不过,技术在各国间流动虽然使模仿的时间缩短,但一心仰仗国外技术的企业一定会落在人后。更重要的是,发展技术所产生的优势绝不是抄袭技术所能比的。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并加以消化、改进的能力,更与本国钻石体系的表现有关。竞争优势是一种持续增加的产业功能,展现在外的是企业对知识、技术的创造和应用,以及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信息科技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科技不但会带动创新的浪潮,甚至能促进各种产业从里到外的变化。这些技术开拓出新的市场,使得所谓的传统产业和夕阳产业的饱和不过是一场虚惊。

在意大利,制鞋、家具、成衣等俗称的传统产业就表现出浴火凤凰的经历。当许多发达国家把这些产业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时,意大利的企业应用该国客户前瞻的需求特性,以及现代化的生产流程,使国家的竞争力持续增强。27瑞典的五金卡车和钻探设备等产业,同样是到了成熟期的时候才再次焕发青春。

产业进化过程中也隐含着丧失竞争优势的风险。企业引导产业转型的力量来自于国家的钻石体系,例如,挑剔型客户、技术创新、高级人力资源、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经济规模、品牌知名度和国际营销网络。这些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旦建立,可以持续几十年不衰,其中的不利因素也可以借创新过程弥补,或是通过到海外生产抵消成本。

然而,如果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钻石体系的各项关键要素不再能支撑或刺激产业的投资与创新,该国的产业竞争优势就会丧失。形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可能是产业没有察觉到改变的需要,可能是因为投资不足,无法达到提升效果,也可能是受制于现有资产、技术与过时的竞争模式,因此在变动过程中不得不把优势拱手让给后来者。以下将分别讨论一些造成竞争优势丧失的原因。

生产要素的恶化 生产要素恶化的可能原因很多,最麻烦的就是生产要素的创新和升级速度落后。当甲国某一产业的专业化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于乙国时,它的竞争优势就会衰退。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生产成本的提高。当生产成本提高时,如果企业因此加强创新努力,抢进更精密、高级的产业环节,或走向国际化,就有助于保持竞争优势。不过,改善和创新不可能解决一个产业所有环节成本升高的问题。以机床产业为例,发达国家势必将简单的机型转移到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地区。如果企业在面对成本增加的问题时,并未朝提升本身竞争优势的方向努力,不但它本身的竞争优势会很快丧失,长期下来,国家的经济也会被拖累。

国内需求跟不上国际步调 如果一个国家内需市场的需求步调与其他发达国家不一致,也会危害到它的竞争优势。因为市场发展的步伐不一致时,客户会把企业引导到错误的方向,或使企业无法跟上正确的潮流,而新的产品造型、流行趋势、新的安全环保条件、新的营销渠道等的出现速度也会变慢。当全球的汽车市场趋向省油、多款式的小型车时,美国人还是偏好大型车,这就延误了美国汽车企业的反应能力。当一个国家的产业该开放而未开放或制定不合理的本地规范以便保护自己人时,也会影响到本地需求与竞争力的关系。

本地客户太温和、不够挑剔 当外国客户比国内客户更挑剔时,国内企业要维持竞争优势是很困难的。以工厂自动化为例,早期的美国客户一度是最挑剔的需求者,促进了该国自动化大规模生产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久后,日本、德国或意大利的企业随之创新流程,积极应用像机器人弹性制造系统等更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与日、德、意等国的中小企业自动化需求比较,美国自动化设备的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调适有其困难,因此逐渐走上了下坡路。最明显的例子是,电子零件装配和制造半导体的自动测试设备产业。在这方面,日本企业不断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改良创新,逐渐击败了美国成为领导者。(www.xing528.com)

本国客户太温顺的可能原因很多。客户会因竞争者减少而生发自满心态。贸易壁垒也会减缓创新的步调。政府规范更可能扭曲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论是哪一种原因,当本国客户不能再提供企业创新的压力时,这个产业要在创新的竞赛中战胜外国竞争对手是很困难的。

技术变化导致不利因素出现或相关产业出现缺口 技术变迁具有重新洗牌的效果,也是后起之秀超越老字号的契机。一个国家的企业如果过分偏重某类技术发展,很可能在技术突变时,立刻陷入困境。有时候,由于新科技导致生产要素改变,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相关知识,甚至基础设施跟不上的空白。预先调适的外国企业很可能因此崛起,掌握竞争的优势。

技术变化也会形成应用电脑软件、生物科技、新材料或电子零部件的新产业环节。原本没有这些技术的国家就将陷入苦战,已具备这些技术条件的国家则一跃而左右大局。以医疗影像产业为例,日本能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是因为它以电子关联产业的实力弥补传统X光器材的不足,这也是新一代医疗影像器材的发展趋势。

当新的产业科技经过整合后发展到了可以应用的程度时,它对传统竞争优势的威胁也升到最高。反之,假如新科技对产品的影响层面尚有限、应用也不广泛时,企业还可以从海外引进技术以获得改进。例如,德国和瑞士的光学仪器企业,近年来就努力通过海外子公司引进先进的电子技术。这些企业能够成功,关键在于电子光学还不是一个整合成功的技术,有限的市场规模打消了电子企业挤入这项新科技的念头。

所设定的目标限制了投资程度 企业和管理人员的发展目标,会反映在研发、市场营销、信息、设备等方面的投资比例上。另外像国内资本市场形态、企业所有权结构、税制、经理人薪资的诱因、社会价值和规范等,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规模。

如果产业的发展目标没有持续的投资支持,它的竞争力必然不如把目标和投资当成大事的外国竞争对手。若投资人对企业的基础投资报以嘘声,这个产业必然会在技术和生产率方面落后。如果控股公司对旗下企业的态度是以利润挂帅,它的竞争优势可能昙花一现。如果高工资会减少劳动力改善环境的意愿,那企业对教育训练的投资也会降低,而劳资之间常常满足于维持现状。如果产业新人类只想一步登天,本身却缺乏产业忠诚度,他们大概也只会利用财务管理来投机赚钱,结果将无可避免地延缓产业改善和创新的步伐。

企业推动自我调整的弹性 企业要认清危机并不困难,真正的挑战在于它能否克服妨碍进步的障碍。这类障碍通常也是企业内部的问题。例如,防御型的经营管理模式通常使人容易自满,行动也比较僵化。这种思考下的管理战略和组织形态往往跟不上新的外在形势。强大的工会将抵制企业创新既有的流程,更全力反对企业到海外投资以取得新科技或较为有利的生产要素。本地的法规可能冻结产品的形态,妨碍新技术的产生。天天沉湎于过去光荣的气氛,更会造成有能力的人踌躇不前,最后导致产业缺乏与外国竞争的新鲜血液。

任何产业都会不自觉地以过去的成功否定现在的努力。以丹麦的家具业为例,这个产业大部分的优势在于它的设计能力。但目前市场却偏好在传统设计风格上添加现代化的色彩,可惜的是丹麦家具企业或设计师一直不肯顺应这股潮流。

企业无法创新不一定是它已经自满或内部行事已成惯例,而可能是它的现有条件无法满足创新所致。对产业而言,固定成本的改变会牵动整个内部组织、设备结构、人员训练等领域,假如企业过去偏重某项战略和技术,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没有类似包袱的竞争对手超前而去。传统价值和资产的没落,是具有传统竞争优势企业的最大考验。

创新虽然是创造利润的工具,很多企业却因为短期的投资损失或组织变革的麻烦,延迟了它们在资产上的创新。美国的半导体企业一直不肯放弃二极管技术,因而延迟了它们对金属氧化半导体技术的投资,也给了日本企业超越的绝佳机会。保守的态度可以使现有技术被充分应用,但就长期而言,却未必能一直领先。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不能满足于现有技术,而应该在别人还未行动前,抢先行动。这么做也会引起内部竞争的压力、客户需求的升级,企业在投资和制定目标时也能更贴近产业的方向。

国内竞争者停战 造成国家竞争优势衰退的最常见也最致命的原因是本国市场的竞争消失。因为它会造成企业改善和自我调整能力的大幅衰退。企业团结对外,可能是争取或维持竞争优势的方式之一,不过团结若是过了头,演变成一两家公司主导全局,以集团占有市场、垄断信息交流与结盟等现象将随之出现。20世纪50~60年代的瑞士钟表业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这项产业因为过分强调垂直整合的企业集团,造成了本身产业结构的僵化。

本国竞争衰退的另一个原因是,当产业走上成功的巅峰时,经理人便希望能避免一些“过度激烈的竞争”,这样一来市场好像会比较容易预测一些。而企业间的并购、秘密协定摧毁了原有的创新环境。当企业试图以现有财力打压竞争对手时,它就不会想作新的尝试。德国的相机工业正是在国内竞争者逐渐消失并自认为高枕无忧的情况下,被日本取而代之的。

产业的力量壮大后,往往会寻求政府的干预或保护,这同样也导致了竞争的衰退。28有实力的产业通常已有相当的政治后盾,而要它们避免滥用这些政治力量并不容易。当它寻求政治力量保护或试图阻止竞争者加入时,这个产业的进步和创新速度会相对减缓,造成竞争力的衰退。这种情形一旦出现,产业就会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保护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