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需求规模与成长模式

如何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需求规模与成长模式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土的预期需求可能催生产业的国家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成长模式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芬兰生产的破冰船和具备破冰力的货轮数量,就与这个国家本身的市场规模不成比例。母国市场的需求成长在竞争优势中,国内市场需求的成长率和市场需求的规模,是一体的两面。比起美国和其他原本领先的欧洲国家,日本的钢铁、轮船、叉车等产业能够后来居上,都是因为经过了快速的国内市场成长期。

如何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需求规模与成长模式

本土的预期需求可能催生产业的国家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成长模式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在讨论国家竞争力时,我们讨论过母国市场大小的问题,不过关于这方面众说纷纭,没有明显定论。37有些学者认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考虑,母国市场越大越有竞争力,但也有些学者持相反论调,认为母国市场越大,越不利于企业的进出口活动,因为大型内需市场相对降低了它与其他跨国企业间的竞争力,像瑞士、瑞典、韩国,甚至日本都是在国内市场不够大的压力下才发展出口的。38因此,母国市场规模似乎不如其他的市场需求因素那样,可以提供确切的竞争力关系。

母国市场规模 如果说大型的国内市场对产业的竞争力有利,是因为这会鼓励企业大量投资大规模的生产设备、发展技术、提高生产率。不过,必须特别注意的是,除非保护主义或禁止出口的闭关浪潮卷土重来,否则跨国企业在大规模生产和研发上的投资,不会只是为了迎合母国市场需求,因为跨国企业通常是把许多国家当销售对象。瑞典和瑞士有很多世界级产业也证明:高度国际化的企业可以从许多别国的市场积累本身的规模经济。

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到底哪一个国家的企业可以抢先生产出既能满足国内需求,又能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个问题涉及其他竞争要素,尤其要探讨国内市场的功能问题。毕竟,对某些产业而言,国内市场规模有其重要意义。在服务于本地市场时,本国企业通常比外商多一些语言、法规与文化亲和力等地缘条件(这也造成外商不得不本土化的趋势)。照顾本地大客户的偏好是企业投资的一大动力。对企业而言,国内市场在感觉上更真实、更容易预测。因此,尽管本地企业已具有对外的发展能力,但对掌握国外市场的自信心总不如对国内市场有把握。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的投资决定多从照顾国内市场的角度出发。

对某些产业或产业环节而言,国内市场规模和国家竞争力更是息息相关。这些产业通常需要大量研发、大量生产,并且是技术差距大或具有高度风险的产业。由于地缘因素,这些产业的企业觉得投资国内市场时比较有安全感。

然而,除非其他国家对相关产品或产业环节有相同的需求,否则大型国内市场不见得有助于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美国农机业为例,美国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农地面积,导致农业联合收割机产业的崛起。但是美国和其他国家在地形、气候、法令规定,甚至农家结构上的不同,导致适合大型农场使用的美式联合收割机并不受欧洲国家欢迎。美国农业机械业虽然试图把触角延伸到欧洲市场,但德国克拉斯公司(Claas)却以体积较小、效率较高、适合在欧洲复杂地形工作的联合收割机反击,终于成为欧洲农机业盟主。举另一个例子来说,商用客机强调市场规模,而美国企业正是因为美国市场地广人稀,才会向国外拓展。

有时候,小国如能善加发挥本身的环境条件,照样能在特殊产品的规模上称王。芬兰生产的破冰船和具备破冰力的货轮数量,就与这个国家本身的市场规模不成比例。芬兰造船业在世界造船业的总吨位上并不起眼,但是凭借其气候条件、贸易导向及掌控俄罗斯市场的门户位置,再加上针对特殊功能船只设计的船坞等基础建设,和芬兰海运业对破冰船质量的严苛要求,芬兰造船业最终得以在这个领域中举世闻名。

国内市场规模有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具有激励企业投资、再投资的动力,因此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大优势;另一方面,庞大的国内市场所带来的丰富机会,也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向外拓展的意愿,这就形成了不利于国际竞争的因素。因此,必须把国内竞争者的其他竞争要素放进来一并考虑,才能看出市场规模对产业竞争力的可能利弊。

客户的多寡 国内市场的客户越多,对产业竞争力的帮助就越大;反过来说,如果国内市场被一两家大客户垄断,则对产业的竞争力有害而无益。因为客户的数目多时,每家客户都有其产品需求,并且有彼此竞争的压力,这种情形很容易促成市场信息快速流通,并增加创新点子。相反,若市场只被一两家大客户垄断,那么供应商虽然有好看、量大的订单数字,但却缺少创新的动力。

同样,有限而强大的客户使买卖双方的谈判空间缩小,进入市场的门户封闭。产业的脉络、投资风险与进入障碍的降低,还是要靠众多客户之间的竞争。

母国市场的需求成长 在竞争优势中,国内市场需求的成长率和市场需求的规模,是一体的两面。产业的投资率可以反映出市场规模的成长。快速的内需成长,可以鼓励企业投资、勇敢而果断地引进科技、更新设备,并兴建更大型、更有效率的厂房39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市场成长趋缓,企业的扩张也会趋于保守,并担心引进新技术会造成现有设备、人力的闲置。不过,当产业科技发生重大改革、企业需要更强的信心才能投资新产品或新设备时,快速的内需成长更凸显其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看意大利五金工业的例子。比起其他欧洲国家,意大利的五金工业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发展。但是在短短10年间,却已经成为欧洲五金产品出口大国。原因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的意大利,五金产品的需求蓬勃。五金市场的快速成长率使企业纷纷投资大规模、自动化的工厂,生产个人用小型五金制品,再贴上公司的标签,走进国际市场,建立品牌的营销网络。另一方面,欧洲其他国家的五金企业却受制于既有设备及稳定的内需市场,对扩张持保留态度,不愿彻底改善整体生产方式。此外,意大利企业的成功也是因为根据本国消费者的偏好,生产低价位但精致的小型五金用品——这个产业环节向来被其他国家的竞争者所忽略,意大利才能乘隙而入。因此,在思考产业竞争力时,内需成长必须和需求的组成内容同时考虑,才能呈现竞争优势的意义。

日本是另一个因强势的国内需求而带动其余很多产业发展的例子。比起美国和其他原本领先的欧洲国家,日本的钢铁、轮船叉车等产业能够后来居上,都是因为经过了快速的国内市场成长期。当日本企业在急速成长期大量投资最新自动化设备时,西方的企业却满足于已饱和的内需市场和既有的设备,而缺乏汰旧换新、更上一层楼的意愿。(www.xing528.com)

国内市场的预期需求 本国市场最先对某项产品或服务产生需求,会使本国企业比外国竞争对手更早行动,发展该项产业,进而产生满足其他国家客户需求的能力。40及早发现需求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可以因此抢先建立大量生产设备并累积经验。此外,本地客户对产品需求的形态改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变数,因为这种改变会促使企业成长,产生竞争能力,一旦产业环节逐渐明朗、投资直接进入后,竞争优势便开始建立。然而,要再一次提醒的是,就竞争优势而言,国内市场的素质绝对比规模重要。因为国内市场的产品价值必须能转换成国际上的需求,先发现需求的效果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美国国防预算正是分析国内市场先后需求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的例子。美国许多先进产品的第一个市场经常与国防用途有关,美国举世无双的庞大国防预算也是美国企业的一大优势。但是国防需求成为产业竞争优势的前提是,它必须能呼应往后美国和海外的民间需求,企业的投资和技术能力才能转换成民间的实际用途。以喷气机为例,波音公司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民航机的盟主,与美国空军采购它第一架喷气运输机有关,后来民用707运输机就是同一形式的飞机。波音747的情况也是一样,它原本是依军事用途设计,但在大型军用运输机竞标时,却败给洛克希德公司的C5A。所幸后来波音747转为民用客机,依然大有收获。

然而,并非所有产业都像美国航空业这么幸运。以电脑控制机床为例,美国军方和民间的需求差距很大,企业能转换利用的经验就有限。反观日本,由于企业与政府技术没有这种差距问题,因此双方集中力量发展一般用途的电脑数控机床,很快就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先者。

对美国企业而言,国防需求究竟是一种动力或是阻碍,还是必须归结到“需求内容和技术性质能否转换成商业用途”的问题。在这方面,每个产业的情况并不相同。依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军事需求和商业需求的相似与重叠处正在逐渐减少。

国内市场提前饱和 与国内市场的预期需求同样重要的是,国内市场可能会提前或突然饱和。母国市场的预期需求虽然给企业提早行动的机会,不过它的提前饱和则迫使企业继续创新和升级。一个饱和的国内市场会带给企业高度的压力,迫使它们降低售价、创新产品造型、加强产品功能,并在推出新一代产品时,增加更多客户购买的诱因。市场饱和强化了竞争的冲突,强迫价格更为合理,并淘汰最差的企业。能够存活的本地企业通常不多,但是它们的体质较强,创新能力也较佳。

国内市场饱和所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企业将被迫从本土走向国际市场,以维持成长或消化丰沛的生产能力。在本书的研究中,无数产业都是在本国市场饱和后才开始国际化的。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其他国家或多或少也都有相同的经验。例如,意大利的建筑业者能成为国际上成功的竞争者,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国内的建筑市场突然饱和的刺激有关。41

如果国内市场饱和、国外市场需求展开的时间能正好衔接,产业的竞争优势便格外显著。因为这种形式会带给本地企业强烈的出口动机,而同时间的外国竞争对手却无力因应自身的市场变化。许多产业的盟主就是利用这种时机奠定了领导基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并成为世界盟主的美国建筑业就是个绝佳的范例。大战期间,美国建筑业因军需计划而大量扩充设备。战后的美国本土基础设施完好如初,而其他国家却是在瓦砾中亟待重建,再加上马歇尔计划,美国建筑企业几乎是在没有敌手的情况下大肆向海外扩张。到了7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回升,由于美国电子产业反应迟缓,蓄势待发的日本半导体产业因此获得突破的契机。当时,美国企业将注意力放在传统的二极管技术上,日本企业则斥巨资发展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终于取得领先的地位。

消费电子产品是另一个范例。日本消费者对质量、功能特别挑剔,而喜欢的产品形式又差不多,造成日本消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短、市场饱和快,因此日本企业一方面必须更努力开发新一代产品,现有跟不上潮流的产品则刚好可以输往需求晚一步的海外市场,旧货新卖。日本业者善用快速饱和的国内市场与轻薄小巧、多功能的新产品,轻易地在海外市场淘汰外国对手。

如同预期需求的市场,提前饱和的市场能帮助企业产生竞争力的前提是,市场需求的各要素必须能引导企业生产符合国际需求的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