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还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在狭义的国际竞争中,竞争优势是源自于丰富的资源,并将科技视为外部条件。然而,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资源配置没有效率。20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国家汇率持续升值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21不利的生产要素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升级,并持续下去。由此看来,狭义的竞争劣势甚至可能成为形成竞争优势的源头。
意大利的钢铁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产业面临资金成本与能源成本过高、本地资源缺乏等问题,由于国有钢铁企业集中在南部,靠近海港,民营钢铁企业如Gruppo Lucchini等就被迫聚集在北部伦巴底省的布雷西亚。当地世界一流的小型炼钢炉技术就是在成本高、距离海港远、国有运输系统欠缺效率等不利条件下产生的。布雷西亚钢铁企业的小型炼钢厂,不但成本和能源消耗量较低,还能回收废钢再次提炼。这种技术也使得当地的钢铁企业能以小规模生产、接近客户与应用废料等优势而获利。意大利钢铁企业如达涅利公司(Danieli)等,不但是最重要的小型炼钢厂,也是全球小型炼钢炉的设备供应商。
一般性、初级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如本地原料或半技术型人工)通常会被创新流程所取代淘汰。生产自动化将使得人工无用武之地,而新材料更将取代传统资源的优势。22此外,创新通常也有降低成本的效果。它所形成的高级生产要素对降低产品不良率、提升产品质量方面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企业可以利用创新来弥补基础设施、材料或劳动力形态等方面的劣势。创新对产业的影响,不但有提高资源利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创新会使产业摆脱初级生产要素的限制,向升级之路发展。当企业解除不利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威胁时,会努力寻求更高级的优势(如科技授权、以自动化设备发展规模经济等),而使竞争力更持久、更有可能抬高产品价格;与此同时,升级和专业化的压力也会使企业加速培养高级人力资源和发展基础设施。
这种效应也可以用体育运动来说明。如瑞典等著名的弯道滑雪国家,本身并没有适合建大弯道滑雪道的高山环境,于是它们因地制宜,把小山丘和小滑道设计得更有挑战性,选手们的技术水平便因而提高。
因此,生产要素中不利部分的作用,必须先看产业界如何应对、改进才能判断。企业创新的途径很多,其中变数也不少。然而,创新一旦出现,就会改变现有状态。23当企业集中力量持续创新时,成果会越来越多,尤其可以减轻原先可能构成的严重压力。
对企业而言,利用创新弥补本身弱点所得的成效,远大于增加新的优势。企业创新的重点往往在于改善不利的生产要素,因为不利的生产要素是看得见的瓶颈,也是明显的威胁,更是为了提高竞争地位亟待克服的问题。这些不利的生产要素也会刺激企业寻找新的解决办法。而贯穿本书的主题就是:如何化劣势为优势,而非一味依赖充沛的资源和舒适的环境来发展竞争优势。
不利的生产要素也会刺激企业脱离成本竞争等初级生产要素,寻求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换句话说,充沛的环境资源会使企业在小康格局中自满,延迟引进先进科技的速度。这两者最后的差距就在于由生产率提升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上。24
环境太舒适固然会造成企业不求进步,然而不利的生产要素太多,同样会使环境成为逆境,使生产活动瘫痪。因此,一个企业应选择性地逐渐改善它所面对的不利生产要素,而非试图一次完成全面改造。进步和创新的最佳环境组合是:企业面对的压力适中,环境条件利弊参半,并有步骤地处理它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对企业竞争优势而言,不利的生产要素如果能化成使企业认清环境的信号,就已经算是有所贡献。因为,如此一来,企业会及早面对问题并积极地进行改善,并将效果扩散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士可能是全球第一个出现人工短缺但又极力排斥引进外国劳动力的国家。这种情势逼迫瑞士的企业必须及早应对,它们努力提高员工的生产率、产品的附加价值、寻找更长远的市场和产业环节。当瑞士努力改善本身竞争劣势时,其他国家还未出现人工短缺的现象,也就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这方面。
本地企业的生产成本高于外国竞争对手,是产业竞争中最常见的不利因素。很多产业都遭遇过地价昂贵、工厂不易取得土地等不利状况。日本产业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创造了零库存和其他节省生产空间的工艺流程,而奇迹般地解决了库存量的问题。跟生产成本过高的情形一样,匮乏的生产要素、不易取得的资源、生产要素的使用方式受到严格限制等现象,通常也会刺激产业的创新与应变能力。(www.xing528.com)
企业改善不利生产要素的动力,主要受制于它对问题的注意和努力。因此,假如企业能比其他国家竞争者更早感受到成本因素的变动趋势,就会走上创新的途径。当本地企业面对明显且快速的成本变化或自知条件不如人时,也会努力创新改革。
最后,企业即使在成本上绝对优于其他国家的竞争者,仍应该努力创新,改善生产相关成本的不利之处。例如,本地的工资虽然比其他国家便宜,却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过高,企业可能还是应该选择放弃或避开需要廉价人工的产业,这种情况在意大利的产业中就曾出现。意大利的产业不但是全球自动化生产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自动化设备出口国。
本书所调查的产业中,企业选择性地克服不利生产要素的情形相当普遍,这也是它们争取到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过程。例如20世纪以来,德国的巴斯夫和赫斯特长期研发人工靛青染料,目的就是克服该国不生产天然靛青而由外国进口原料、使得成本过高的不利因素。英国因为可以从所属殖民地进口廉价的靛青原料,所以没有成本压力,对于创新的意愿就相对较低。这也可以看出,原料的缺乏常是一个国家产业创新的原动力。
创新的另一个动力来源是人工匮乏、工资过高,或难以解雇等问题。德国、瑞士、瑞典、日本、意大利等国都有这些问题。终生雇佣制或不得随意解聘员工的限制使这些国家的企业不敢轻易扩充人力,偏好自动化作业。它们也快速朝向更独特的市场细分迈进。
气候和地理环境上的不利情形也会刺激企业创新。瑞典的企业在修建房屋方面有强大竞争力,部分原因是该国建筑工作天数较其他国家少,建筑工人的薪水又奇高无比;这些问题都使得企业重视高效率的建筑方法。另外,瑞典和日本因为处于国际市场边缘,它们的企业也在物流系统上特别下工夫。
然而,要使不利的生产要素转换成创新的动力,还需要其他竞争要素的配合。例如产业要创新,企业必须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再加上国内市场需求的配合。忠诚和永续经营的产业目标是另一项先决条件。如果企业经营缺少对产业的忠诚度,抱着捞一把就走的态度,就不会认真面对不利的生产要素,更不会用心创新。同样重要的是,国内的竞争气氛会刺激企业追求更长远的优势,以超越本地竞争者。
面对不利的生产要素时,钻石体系的其他部分往往也会影响产业的抉择:到底是应该花时间改善现有的不利因素,还是用偷懒方式、干脆到国外去寻找较好较便宜的资源?美国消费电子企业面临当地人工成本增加的窘境时,就把产品、生产线和工厂通通搬到中国台湾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这个做法虽然化解了人工成本的压力,但是对提升竞争优势的意义并不大。相较之下,日本的竞争者同样有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并趋于饱和的难题,但是日本是通过自动化来减少劳动成本,因此淘汰了低层次的产品零部件,改善了产品质量,日本企业进而在美国对手已放弃的美国本土设立装配厂,成功地攻下竞争对手的大本营。
荷兰虽然不在本书研究的10个国家之内,但是荷兰的鲜花业却充分表现出化劣势为优势的转换效果,很值得提出来讨论。25荷兰这个国家虽然长年低温、湿寒,但是每年出口的鲜花价值高达1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鲜花出口国。
荷兰的竞争力源自该国鲜花企业能化不利的生产要素为竞争优势。这些花卉企业发展温室,培养新品种花卉,并找出节约能源以及其他能延续花卉产业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荷兰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充分化不利因素为竞争条件。由于气候恶劣,荷兰的花卉企业没有遵循传统改善耕作技术的思考方式,而是特意在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上下工夫,它们强调钻石体系中各个关键要素的配合,发展花卉培育、包装、运输等方面的支持产业。例如该国有施普伦格中心、阿勒斯米尔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也有高效率而完整的花卉处理和空运网络26。荷兰一年四季鲜花需求不断,带动了企业家投资花卉业的兴趣;单是在荷兰,就有10家拍卖公司,而种植企业、营销人员、对市场竞争的推波助澜、专业温室设备的出口等条件,又反过来推动该国花卉业在技术上的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