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村产业项目:助力富民致富

立村产业项目:助力富民致富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项目都在顺利进行中。富裕县二道湾镇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之举,形成了“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思路,因地制宜,适应市场,发展肉羊产业,使农民有了稳定收入。经综合分析,发展养羊业,条件适宜,风险最小,收入较高,最终确定把肉羊养殖作为立村产业之一进行推进。在示范户获得利益的前提下,2019年将在全村推开肉羊养殖业。

立村产业项目:助力富民致富

富裕县坚持“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发展思路,采取“村申报、乡把关、县备案”的方式鼓励引导贫困村组建村集体领办的种养殖合作社,探索“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项目经营模式,积极吸纳贫困户广泛参与经营。

在富裕县2016年打赢产业带动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中,富裕县设计了10个适合村发展的项目:富路镇长发村发展肉驴养殖;繁荣乡丰年村发展肉牛养殖,龙山村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塔哈镇吉斯堡村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忠厚乡农乐村发展肉牛养殖;友谊乡宁年村发展乡村旅游;富裕镇杨屯村发展马铃薯种植;富海镇大泉子村、富海村发展蛋鸡养殖、肉牛养殖;二道湾镇林业村发展奶牛养殖。这10个村产业发展辐射带动476户贫困户、1336人实现户增收1365元。项目都在顺利进行中。

在2017年、2018年的脱贫攻坚中,又有一些规划项目得到落实和发展,比如繁荣乡丰年村的中草药种植产业,繁荣乡新立村的木耳种植产业,二道湾镇的湖羊养殖产业等。

富裕县二道湾镇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之举,形成了“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思路,因地制宜,适应市场,发展肉羊产业,使农民有了稳定收入。

经过多次研究相关文件、市场调查和农民发展意愿调研,镇政府发现:一是我国羊肉消费市场火爆,养羊业因实行严格的禁牧政策,养殖规模逐年萎缩,出现了严重的产销失衡现象,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冬季天寒地冻,人们都有吃火锅、吃牛羊肉的习惯,仅富裕县内的羊肉还需从县外运进;二是养羊收入较高,市场上成年活羊每只1400元左右,在只喂青贮不喂精饲料的情况下,从羔羊饲养到出栏只需6个月的时间,每只肉羊饲养成本仅540元,纯收益达3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三是二道湾镇有多年的养羊经验,肉羊最好的饲料是玉米青贮,而本地农民具有多年种植青贮的经验和习惯,农民有很高的饲养热情。经综合分析,发展养羊业,条件适宜,风险最小,收入较高,最终确定把肉羊养殖作为立村产业之一进行推进。

经实地考察,专家探讨,“湖羊”体态匀称,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其羊肉产品在“江、浙”和“深、广”一带供不应求,而且适应环境能力极强,即适合规模养殖,也适合农户散养,优良肉羊“湖羊”被确定为饲养品种。

2017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协调指导下,永生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总投资2000万元,租赁村集体175亩地势低洼的盐碱废弃地用于养羊,分三期(三年)建设,计划建设标准化羊舍30栋、羊总存栏可达1万只,建设1200平方米的肉羊屠宰场及鲜肉加工车间一个,建设1000平方米的冷藏库一处、建设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的牲畜交易市场一处,全力打造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最大的牲畜交易中心。

目前,该项目已投资800万元,建成标准化羊舍9栋,每栋500平方米,建成钢筋水泥青贮壕一座、钢架结构草料间一座,硬化场区水泥路300延长米,引进了太湖流域优良肉羊品种“湖羊”300只,通过近一年的繁殖和购进,存栏已达1000多只。

为了让永生村的贫困户、农户都参与到肉羊养殖项目中来,分享红利,二道湾镇确定了以润盛肉羊养殖场领办,永生村青贮玉米生产合作社协办,贫困户和其他村民积极参与的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在多方受益的前提下,重点让贫困户和其它村民收入稳步提高。

一是订单青贮稳增收。润盛肉羊养殖场与青贮玉米种植合作社及其农户签订青贮回收合同,回收保底价每吨300元,1亩可收入900元;10户贫困户组建青贮玉米生产合作社,种植青贮350亩,5户农户自行与养殖场签订合同,种植青贮50亩。

二是领养统销稳增收。村两委协调贫困户,到润盛肉羊养殖场领养羔羊,养殖场把羔羊按每市斤24元的价格赊销给贫困户养殖,并负责免费防疫灭病和防疫技术指导,待成羊时以每斤同样价格回收,贫困户也可留母羊继续饲养繁殖。2018年,10名贫困户作为示范户,领养羔羊50只,贫困户在代养中得到了收入,养成后,扣回所赊销的羔羊款和养殖成本,每只获利350元,如果留母羊继续繁殖,预计每只效益可达1000元。在示范户获得利益的前提下,2019年将在全村推开肉羊养殖业

三是劳转就业稳增收。在养殖场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20个贫困劳动力到润盛肉羊养殖场务工,场方与其签订用工合同,工资每月保底2000元,场方负责给务工者上缴务工期间的劳动养老保险,养殖场建成后,需要用工近百人,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

专栏3-3(www.xing528.com)

繁荣乡丰年村“党领办+地入社+拿奖补”产业发展模式

近两年来,繁荣乡丰年村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在乡党委打造药材小镇战略指引下,借助葵花药业入驻的大好机会,因势利导,借势而上,充分发挥本村种植历史久远、土壤结构适宜、气候条件适合等诸多优势,与大企业达成共识、联手共创道地北柴胡种植基地;背靠大企业这棵大树,将种植结构逐渐从玉米调到药材上来,逐渐将药材种植打造成立村产业和特色品牌,依托大集团这条大船,引领农户对接市场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使药材种植产业成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带动集体经济壮大的有力支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发展方向、农民十分接受,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党领办+地入社+拿奖补”的产业模式和农业新路。

一、主要做法

一是党领办。为了把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既让集体富,也让农民富,村里对原有的丰年村种植合作社进行“红色改造”,转型为村集体领办的股份制合作社,由既是致富带头人的村书记苏成海担任理事长,让这个“三位一体”的当家人真正成为集体经济的领路人和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将扶贫资金100万元注入合作社,购买了拖拉机、药材打杆机、药材收获设备,折资入股合作社,使集体股份占居主导地位。合作社作为法人代表直接跟葵花药业“对话”,合作社管前端的生产,在企业提供种子、技术指导的帮助下,对药材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整地、统一种肥、统一种植、统一收获;企业管终端的销售,订单收购合作社生产的药材,解决了农民担心的销售和市场风险问题,企业与合作社在产业链条上形成了利益紧密相联的“契约关系”。

二是地入股。为了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改变土地流转“一转了之”的普遍现象,乡村两级大力引导农户带地入社,让农民变为股民,让土地变成股份,形成真正意义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股权型新型经营主体。在入社模式上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办法,农户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到年底,每亩地保证450元的收益,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定额分红,每亩150元,这样每亩地仅入股收入就达到了600元,风险小,经营好,收益高,让农民真正通过合作社这一纽带,参与到药材种植产业当中来,共享全产链条带来的增值红利。目前,丰年村带地入社的农户有106户(贫困户64户),占村民总数227户的46%。

三是拿奖补。为了保证入社农民的直接利益,每亩地除了股份收入(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外,还有转移性收入,该拿的补贴,该享受的政策一个也不落,做到应拿尽拿,应得尽得。给予以奖代补,针对贫困户凡是中草药种植规模达5亩以上的,县里每年秋后给予800元奖补;给予小型稳定规模经营补贴,针对贫困户,凡是种植药材达到20亩以上的,县里都给予3000元的经营补贴,丰年村2018年共有31户得到了补贴。

二、发展成效

一是土地成规模了。在企业龙头的带动下,调整了种植结构,发展了特色种植,对接了市场,见到了效益,带动了农民分散的土地向合作社集中,实现了连片种植和规模经营,使土地产生了规模效应,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技化和标准化水平大大提高,土地的劳动生产率、产出率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丰年村规模最大的地块达到1000多亩,100亩以上的规模地块近10片。

二是集体有收入了。通过集体领办的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了可靠的来源,有了宽阔的路径,主要有服务、劳务、补贴三项收入。在服务收入上,葵花药业以每公斤3元的标准给合作社服务费,以每亩收获70公斤柴胡计算,每亩可得210元,4150亩柴胡全部收获后,村集体增收87万元。在劳务收入上,合作社的拖拉机以及药材播种、收药设备,每亩机械耕种可获净收入50元,4150亩可获利20万元。在补贴收入上,按照《富裕县2018年贫困户小型稳定规模经营补贴政策》规定,对当年规模经营面积占全村耕地总面积50%以上,且能带动本村30%以上贫困户参与的村集体,给予20万元补贴。

三是村民能致富了。通过带地入社、实现规模经营、参与药材特色种植,百姓的收入多了,腰包鼓了,日子好过了,很有幸福感和获得感。每亩地既有保底收入,还有定额分红收入,还有玉米种植补贴收入,亩收入可达629元。远远高于玉米种植收入。除此以外,农民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实现务工收入,合作社年用工近50人,每人每天120元,每年工期40天,人均年收入可达4800元。

(资料来源:富裕县县委组织部、市畜牧局驻繁荣乡丰年村工作队)

除此之外,富裕县还大力发展芦苇编织产业,形成了能人牵头领办、村民广泛参与、村集体入股、辐射全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20年,带动全县近2000农户实现“居家式”就业,户均年增收近3000元。二道湾镇依托长兴现代农机合作社,打造辣椒种植产业,带动全镇农户发展“一亩园”庭院辣椒经济,带动164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繁荣乡努力打造柴胡、防风等中草药种植基地,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入社打工、生产加工等环节实现增收,带动65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