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十分注重灵活挖掘人才,注重在重大航天工程实践中尽早识别、发现和培养领军人才。“干中学、学中干”,对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及综合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发展潜力大的人才,敢于突破年龄的限制,及时把他们推举到重要的技术和管理岗位。通过向青年压担子、给机会,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年轻人参加重大工程和重点型号研制,使他们经受锻炼、快速成长[16]。90年代初,针对市场经济对航天队伍的影响,航天各院党委都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当时,破格提拔了一批优秀青年为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当时被称为“小高工”“小研究员”。这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后来都成长为航天战线上的骨干和精英,成为航天科技的主力军。“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唯资历”,是中国航天人才培养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一大批朝气蓬勃、极富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青年科技英才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栋梁、骨干和领军人才。今天的中国航天人,比世界同行平均年轻15岁,工程各系统总设计师大多在40~50岁之间,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工程科研人员的80%。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曾说过,中国航天最令人羡慕的地方在于他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据统计,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队伍,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80%以上。“北斗”团队的平均年龄35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33岁,“东方红四号团队”29岁,而卫星应用团队仅有28岁,一批又一批年轻航天人展现出了成熟的技术能力和自信的职业作风,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创新的制高点在科技,科技创新的希望在青年。[17]”年轻一代的航天人,正在为实现中国航天新的突破积蓄强大力量。(www.xing528.com)
中国航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拥有素质高、能力强的研制队伍、管理队伍和技工队伍作支撑,也在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承。中国航天在培养人才中充分继承了“传、帮、带”优良传统,通过“老”带“新”积累隐性知识和人力资本,实现技术与管理诀窍经验等隐性知识的传递,为航天事业人才辈出创造了条件。“传”,就是传授、传承;“帮”,就是理解、关心、帮助;“带”,就是带头、带领、树榜样。比如,从1985年前后开始到90年代初结束,中国航天曾动用最优秀的人才撰写“红宝书”,旨在凝练航天积累几十年的经验,固化知识并一代代传承下去。通过老一代不辱使命、言传身教,在工作中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使一代代年轻人在实践中传承了老同志的宝贵经验,促进了航天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