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立建造空间站,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

独立建造空间站,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太空上有一个由16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建造期间,航天员乘组采用间断方式访问空间站;建造完成后,采用乘组轮换方式,实现航天员长期连续在轨生活和工作,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

独立建造空间站,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

“空间技术领域是高技术集中的领域,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设空间站、探索外太空,是人类社会探寻和发展人类文明的重要目标。众所周知,太空上有一个由16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在这份长长的名单里,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却没有中国。一些国家处心积虑对我国实行严密封锁禁运,企图把中国排除在世界空间站“俱乐部”之外。现实倒逼中国必须坚定走独立发展之路。

建造空间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自2010年空间站立项以来,经过十二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在轨建造的关键时期。我国“天宫”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行分为三个阶段:2021年为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以及“天舟”货运飞船、“神舟”载人飞船各两艘;2022年为在轨建造阶段,先后发射“问天”和“梦天”实验舱以及“天舟”货运飞船、“神舟”载人飞船各两艘;此后为“天宫” 空间站运营阶段。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2021年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5月29日,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604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精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本次任务是“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 运载火箭组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一次应用性飞行,首次进行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进入“天和”核心舱。7月4日,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8月20日,第二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圆满完成。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荣耀归来,稳稳降落在酒泉东风着陆场。由于航天员在轨期间,正值2021年东京奥运会,三名航天员在太空中也观看奥运赛事,并为中国健儿加油。这次任务实现了五个“首次”: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实施绕飞和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 载“神舟十 三 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10月17日,“神舟十三号” 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并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此次航天任务中,他们将在空间站停留6个月的时间,完成空间站关键技术的相关验证工作,为下一步的空间站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拓展阅读>

飞上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自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我国共有12名航天员飞上太空。

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2003年“神舟五号”);

完成多次太空前滚翻的费俊龙(2005年“神舟六号”);

三度飞天的航天员聂海胜(2005年“神舟六号”、2013年“神舟十号”、2021年“神舟十二号”);(www.xing528.com)

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2008年“神舟七号”、2021年“神舟十三号”);

两登太空之旅的刘伯明(2008年“神舟七号”、2021年“神舟十二号”);

同样三次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2008年“神舟七号”、2012年“神舟九号”、2016年“神舟十一号”);

首个“开飞船”的航天员刘旺(2012年“神舟九号”);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2012年“神舟九号”);

15年坚持终圆梦的张晓光(2013年“神舟十号”);

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2013年“神舟十号”、2021年“神舟十三号”);

完成“太空健身”陈冬(2016年“神舟十一号”);

首飞太空看奥运的汤洪波(2021年神舟十二号);

首位80后登空的叶光富(2021年神舟十三号)。

中国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问天”“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建造期间,航天员乘组采用间断方式访问空间站;建造完成后,采用乘组轮换方式,实现航天员长期连续在轨生活和工作,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空间站配置舱外机械臂等设备,能够协同航天员完成舱外建造、维护维修,以及舱外载荷操作任务。在轨期间将安排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有望取得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技术应用成果及相关科技产出。

2022年,我国自主建设的空间站建成使用,这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必将再次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虽然中国未来空间站的规模仅相当于“和平号”空间站的一半,但由我国自主建造,实现了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3],在使用效率和可完成任务方面显著提升,同时空间站的规模适度符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特点,具备可扩展能力也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