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载人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地面的各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测量船对飞船进行了跟踪测控,同时对飞船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测试。此次飞行试验成功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考核了飞船系统的舱段分离技术、调姿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等五大关键技术的可靠性,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次“零”的突破。
此次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它证明了中国研制的飞船和新型运载火箭性能优良,新建的采用“三垂”模式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和采用S频段统一测控体制的航天测控网具有先进水平。
* “神舟一号”点火发射瞬间。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在随后的几年中,“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无人试验飞船全部获得成功。“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实际使用的载人飞船基本一致,重点考核了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应急救生两个分系统的功能;“神舟三号”是在模拟载人状态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正式启用了航天员逃逸与应急救生系统,一切都按照载人的标准来实施,是一次承上启下的关键性试验;“神舟四号”是完全按照载人状态设计的无人飞船,备用着陆场、陆地和海上应急救生等系统都参加了此次飞行试验和考核,增加了自主应急返回功能,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这次对航天员座椅进一步改进,设置了多种安全救生模式和百余种故障对策方案。当“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在距地面343千米的太空时,杨利伟从飞船上发出问候。10月16日6时,在轨运行了近一天的“神舟五号”飞船回到祖国的怀抱,杨利伟自主出舱。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1]。
|知识链接|
“taikonaut”的由来(www.xing528.com)
伴随着杨利伟历史性的太空之旅,一个新造的词语——“taikonaut”问世了,并融入到西方主要民族的语言中。这个词的前半部分“taiko”类似于中文“太空”的拼音,它的后缀部分“-naut(a)”与西方语言中代表航天员的词“astronaut”的尾缀完全一样,代表水手或航行家。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就是“太空航行家”或者“航天员”,是一个绝妙的中西合璧产品。这个词被收入新版牛津简明英语辞典、英文朗文辞典等主流英文辞典,以区别于专指苏联/俄罗斯航天员的“cosmonaut”一词,“taikonaut”成为世界媒体对中国航天员的专用称呼。
<拓展阅读>
杨利伟的“生死26秒”
在“神舟五号”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千米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突然开始急剧抖动,与人体的内脏产生了26秒的低频共振,那种感受让杨利伟痛苦不堪,他甚至觉得自己的身体快要被震碎了。用杨利伟自己的话说:“那个时候我感觉是自己快要牺牲了,已经坚持不住了。”但是他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之后,工作人员改进了神舟飞船和运载火箭的设计,避免了这种情况。这段经历也被写入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这次的新变化是:人数从1人到2人;天数从1天到5天;首次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首次让2位航天员脱下航天服进行科学实验;首次全面启动环控生保系统,如放置了食品柜、热饭用的电加热器、睡袋和太空马桶;航天食品的种类也从“神舟五号”的二三十种增加到四五十种。
工程前期通过实施四次无人飞行任务,以及“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使我国成为第三个具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实现了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发达国家在进行载人飞行之前,往往发射近10次甚至10余次无人试验飞船,而我国只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堪称奇迹。”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说[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