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714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初探

714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初探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当晚,位于北京城西的解放军工程兵招待所里,一场讨论会正在进行,备受“两弹一星”鼓舞的航天专家们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把中国的载人航天也搞出来。这项工程的代号为“714工程”。缺钱也一直是中国载人航天早期无法回避的问题。于是,1975年3月,国家正式宣布“714工程”下马。虽然“714工程”最终取消,但是“曙光一号”飞船的设计工作已有大量成果积累。

714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初探

1961年4月,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1962年2月,美国也成功发射载人飞船。消息传来,中国许多航天专家彻夜难眠,决心奋起直追。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领导,为载人航天的研究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和课题的落实工作。

1964—1966年,我国发射了一批生物探空火箭,火箭搭载动物(大白鼠和两只小狗)进行的几次亚轨道飞行试验获得成功,这便是我国载人航天的前奏。

1966年8月,刘华清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随后开始组织相关专家,就卫星、飞船的体制方案和组建问题展开专题讨论。1968年1月,为成立空间技术研究院而设的“651筹备处”,召开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设想论证会,并建议把第一艘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1968年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简称“五院”,钱学森任院长,由国防科委直管,“651筹备处” 撤销。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当晚,位于北京城西的解放军工程兵招待所里,一场讨论会正在进行,备受“两弹一星”鼓舞的航天专家们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把中国的载人航天也搞出来。在“东方红一号” 卫星上天80天后,国防科委的一份秘密报告送到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办公桌上。报告中明确提出: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圈阅了我国发展载人飞船的报告,由此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曙光一号”开始进入工程研制阶段。这项工程的代号为“714工程”。

钱学森作为载人航天的技术主帅,开始全面推进各个系统的研制工作,当时甚至连模型都生产出来了,外形类似于倒扣的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类似美国双子座飞船。研制过程中不仅做出了飞船模型,选拔了航天员,科学家们还开始进行众多技术的攻关,比如防热技术、返回技术、控制技术、发动机技术,等等,同时进行了多次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的运输车和航天员的食品都做好了。当时确定的计划是:“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第一次上天将乘坐两名航天员,用“长征二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时间为1973—1975年。

但是,科研不能单凭理想和热情。载人航天是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时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和测控网站的建设尚未达到载人飞天的水平。电子技术、工业制造技术等相关科技水平远未达到标准,且当时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并正在进行多项卫星开发计划,导致载人航天项目资金匮乏。缺钱也一直是中国载人航天早期无法回避的问题。《瞭望》周刊曾写道,从国外载人航天历史上看,按照所占GDP百分比计算,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过了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奇迹工程。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相反,战略地位不同的卫星反而对当时的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更有利,需求也更迫切。毛主席决定,载人航天项目暂时停一下。周总理也实事求是地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就是不与美苏大国开展太空竞赛,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于是,1975年3月,国家正式宣布“714工程”下马。(www.xing528.com)

虽然“714工程”最终取消,但是“曙光一号”飞船的设计工作已有大量成果积累。“714工程”培养了一批从事飞船设计的技术队伍,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包括防热材料的研制和筛选、气动外形的设计、航天服和航天食品的研制、弹射救生的试验、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等;远望号远洋测量船队被建立起来,太空跟踪站及雷达等相关设备也发展成熟。1975年,返回式卫星成功为飞船试验了回收技术。1968年成立的航天工程医学研究所,始终坚持对航天医学和航天员生命保障系统的研究。这些工作为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技术基础。

<拓展阅读>

最早的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507所”

1968年4月1日,为了“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的试验,在钱学森的直接安排下,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抽调的研究人员正式组建了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这就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7所,也就是今天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自成立以来,507所承担了航天员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研制、航天服与航天食品研制、大型地面模拟试验和训练设备研制等多项重要任务,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圆满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