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来说,航天时代始于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利用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该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的开始,尤其在“冷战”时期对美国具有深远的影响。次年1月,美国发射首颗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后,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发射了大量的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各类应用卫星。苏联在发射了5艘不载人的卫星式飞船后,于1961年4月12日用“东方”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从而开辟了人类载人航天的道路。
1969年7月20日,由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乘的“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的静海区。这次登月的壮举,也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成就。
1958年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曾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代表了中国人民向世界立下誓言,是党中央发出的向空间进军的动员令。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言展现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情怀与气概。
1.白手起家:中国航天的艰辛起步
1949年,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1956年3月,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各部门领导人和600多位科学家参加。《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提出了以原子能、喷气技术、无线电、自动化等现代科技为主的12个重点领域、57项重大任务、6项紧急措施,后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实施。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采纳钱学森的提议,决定成立国防航空工业委员会,聂荣臻任主任;决定设立国防部五局(导弹研制的管理机关)和国防部五院(导弹、火箭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聂荣臻元帅在大会上宣布:正式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研制火箭、导弹,钱学森任院长。一年后国防部五院成立两个分院,一分院即今天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位于南苑;二分院即今天的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位于永定路。
* 中国共产党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首届代表大会。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1956年8月17日,李富春副总理率团去莫斯科签署《关于苏联为中国建立原子能工业提供技术援助协定》。1957年9月,聂荣臻元帅率团访苏,签署新技术援助协定。1957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筹建导弹试验靶场,由炮兵司令陈锡联上将主持勘察选点,并调志愿军19兵团回国,与工程兵部队等组建“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由陈士榘上将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与志愿军20兵团一起建设试验靶场,从1958年起至1960年底,建成了酒泉(东风)和马兰两个基地;20兵团副司令员孙继先中将任东风基地司令员。由解放军第三兵团组建原子能试验基地,兵团参谋长张 蕴钰任马兰基地司令员。
<拓展阅读>
据当年装备运输保障人员李军回忆:我的第一件工作是分配到位于长辛店的炮兵教导大队四大队去学习苏联援助的“P-2”导弹。当时国防部五院已开始仿制苏联近程导弹“P-2”,我国仿制的导弹代号“1059”,作战研究处的任务是提出型号战术技术任务书,以指导设计部门的工作。
1958年,五院决定仿制苏制“P-2”导弹(德国“V-2” 改进型,代号“1059”,后定名“东风一号”)。1960年7月16日,苏联照会中国政府,毁约断援,8月撤回全部专家,带走所有资料。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年代,“两弹”计划处于危难之中。三年灾荒,全国人民吃不饱,西方封锁禁运,赫鲁晓夫变脸,落井下石。中国彻底改变了“一边倒”的政策,经济建设和“两弹”研发进入完全自力更生的新时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艰难的转折。中央批准了聂荣臻1961年提出的《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毛泽东主席批示:“在科学研究中,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周恩来总理呼唤:“我们有共同信念,一定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造出‘两弹’。”钱学森向聂荣臻表示:我们五院的同志一定会在苏联撤走专家的压力面前挺直腰杆,自力更生,建立起自己的导弹事业;请聂荣臻转告中央放心,苏联压不倒我们。二机部宋任穷部长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们只能完全、彻底自己干!”
<拓展阅读>
1958年,苏联建议在中国设长波电台,建立中苏联合潜艇舰队。毛泽东说:中国是独立的国家,不是苏联的附属,也不是苏维埃的十几个加盟共和国之一。赫鲁晓夫7月31日访华,经过双方会谈,苏方收回建立“长波电台” 和“联合舰队”的要求。1959年,中苏两党在禁止试验核武器协议、中印边界冲突、台湾问题上也进一步发生分歧。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决定全部召回在中国的1390名苏联专家,同时废除了两国政府签订的12项协定及343个专家合同、补充书和57个科技合作项目。
1960年11月5日、12月6日、12月16日,苏联专家撤走一个月后,完全由中国生产的“1059”导弹(“东风一号”)三次发射成功。1962年11月,根据中央决定,成立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主管原子弹方面的工作,周恩来总理任主任。1965年初,改称中央专委,增加领导导弹方面的职能。1970年后,增加领导人造地球卫星的职能。1963年春,五院组织3000人大会讨论,制定《地地导弹发展途径》,提出“八年四弹”的研制计划:“东风二号”(中近程)、“东风三号”(中程)、“东风四号”(中远程)、“东风五号”(洲际)。中科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成员开始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赵九章、钱学森分别建议中央把人造卫星列入计划。
1964年6月29日,中国改进设计的“东风二号”导弹靶场试飞成功。1964年10月16日新华社公报: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这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胜利。1966年10月27日,聂荣臻元帅主持了两弹结合实验,用“东风二号甲”运载原子弹头靶爆成功。
1967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新五院),研制卫星、飞船,钱学森兼院长。1967年5月26日“东风三号”试飞成功。在“东风三号”的基础上研制出“东风四号”,加第三级成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用以发射卫星。
<拓展阅读>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为确保核试验场与北京之间的联络保密,规定出了一些暗语和密码来。
首次核试验的原子弹接近球形,将原子弹取名为“邱小姐”(注:“邱”同“球”音);装原子弹的平台叫“梳妆台”;连接火工品的电缆像头发一样长,叫“梳辫子”;原子弹装配为“穿衣”,原子弹装配车间,密码为“住下房”;吊到塔架上的工作平台为“住上房”;气象密码为“血压”;起爆时间为“零时”。
1964年10月15日18时30分,原子弹开始装配,并向北京发了第一个暗语,“邱小姐住下房”。16日8点,又发了第二个暗语,“邱小姐在梳妆台,八点钟梳辫子”。火工品插好后,原子弹徐徐吊上塔架。之后发了第三个暗语,“邱小姐住上房”。
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的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而美国为7年3个月,苏联6年3个月,英国5年6个月,法国8年6个月。(www.xing528.com)
1967年,自行设计的防空导弹“红旗二号”定型列装。同年9月8日击落美国的高空侦察机。
1970年1月,“东风四号”导弹试飞成功。
1970年4月24日,在经过试样和正样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终于横空出世。《东方红》乐曲响遍全球,震惊了世界。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虽然比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整整晚了13年,但是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中国从此正式进入了太空时代。
2.苦难辉煌:中国航天的逐梦征程
航天事业刚起步时,有人讥笑:“中国人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还搞导弹和卫星!”然而中国航天人“人穷志不短”,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航天辉煌成就。
回眸“两弹一星”的经历和原子能、航天事业的迅速进步,不难看到: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科技界的自主创新、各条战线的协同合作和系统工程科学管理是大科学事业和战略产业的制胜法宝。自主创新一直是决定中国航天事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在西方制裁封锁、苏联毁约断援的形势下,中国人彻底依靠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智慧,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突破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的困难,朝着胜利不断迈进。数代科学家、工程师和职工们,世代相接,天年相续,继承前志,不断把中国航天事业推向高峰。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实现了首次太空飞行,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自主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
2013年12月2日发射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同年12月14日在月面软着陆,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落月探测技术的国家。
2018年12月8日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于2019年1月3日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抵火星表面并开展科学巡测,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个通过一次发射完成绕、落、巡三项任务的国家,世界第二个在火星进行巡视探测的国家。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圆满完成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开启了中国探月工程的新时代。
2021年4月29日,中国成功发射“天宫”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段——“天和”核心舱,这宣告了中国开启空间站任务的新时代。同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6.5小时后,它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这是我国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三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021年11月8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此次空间站阶段航天员出舱活动,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
为了实现航天梦想,无数航天人始终以献身航天、科技报国为己任,把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中。在他们当中,有新中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任新民;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埋头研制洲际导弹的屠守锷;有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第一枚潜地导弹“巨浪一号”发射成功作出巨大贡献的黄纬禄;有以顽强的毅力,顶住各种压力,克服种种挫折,研制出“中国飞鱼”导弹的梁守槃;有先后主持人造卫星、北斗导航、月球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建设,在耄耋之年依然坚守航天第一线的孙家栋……
*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与“航天四老”雕像。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二院
航天人这种自强自信、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佳绩。
我国航天事业迄今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各型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等多种航天器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等航天器的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外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养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我们越过一座座科学高峰,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