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话一点都不假!
看着财务报表,心里有些不知所措。企业要发展,员工要吃饭,但是钱从哪里来?这是我曾经无数次做梦都在寻找的答案。
中小机场收入来源非常单一,主业收入可谓雪中送炭,辅业收入肯定锦上添花,但真实情况是主业不繁荣,副业不发展,结果就是雪上有霜!“无中生有”这个词真是太适合当初的情境了,我们深入分析自有资源,把劣势变成优势。比如,运输航班太少所以空域资源丰富,民航发展太慢所以通航大有可为,人力资源利用太低所以保障资源充裕可用,设施设备闲置空转所以拓展业务万事俱备,等等!瞬间觉得我们手里捧着一只金饭碗。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的转变让出路瞬间宽阔。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了事物潜在趋势如何转化为客观现实。现实性是指现存事物的实际存在性及其存在的必然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可能性与现实性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现实性是事物内在依据和外在前提的综合,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是事物发展有其内在依据的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是实现了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则以现实性为基本,存在于现实性之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客观全面分析,理性研判,才知道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于是,我们理直气壮地出去,把通航企业请进来,大声地告诉它们,到我的碗里来,这里能够给你所需要的一切,剩下的事情由我们来做!
我们把通航发展第一步定位在解决“有”的问题上,跑马圈地,先把业务的盘子做大。有一家航校在机场开航不久便进驻做飞行培训,一直被视为机场的宝贝疙瘩,确保航校持续高质量飞行被确定为基本原则。契机总在一瞬间,这些年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对飞行员的需求量呈几何数增长,航空公司飞行员的培养必须经过本场训练这一环节,我们说走就走,无数次从西北飞到西南,邀请航空公司来本场训练。由主要领导带队,把管制、气象、通导、配载、法务等专业人员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航空公司飞行管理部门和相关负责人,从保障资源、空域协调、政策解读、合作模式等关键环节入手,进行全方位解读,特别是抓住空域问题这个关键,大胆承诺全权负责协调。在数次谈判无果后,我们提出做一次尝试飞行训练,经过半年的拉锯谈判和实地考察,最终我们的保障实力和合作诚意打动了对方,就这样,先后引进川航、东航、成都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本场训练正式飞了起来。如法炮制,随后其他航空公司挡不住我们的热情攻略陆续进驻,本场训练的热度不断攀升,已然成为机场的一张名片,后续还在沟通引进本场训练。
通航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我们远没有到达饱和的状态。“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持续丰富通航发展业态,这是我们实践得出的基本思路。“天气条件好、可飞时间多、外在环境优”对谁最有吸引力?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把下一个目标瞄准了试飞项目,请进来,走出去,几经周折,数次体验,先后引进多家试飞项目,特别是试飞员培训项目落户,很大程度上发挥了领头羊效应,从科研到试飞,无论机型、种类、项目、用途都得到充分扩展,逐步形成制造、试飞、组装到市场的全产业链条。同时,瞄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不可估量的前景,引进一家货运公司在机场建立基地开展无人机货运业务,未来可期,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对此,我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至此,航校训练基地、科研试飞基地、航空公司训练基地和无人机货运基地“四大基地”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如何让通航企业飞起来,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建立与通航驻场单位协同指挥机制,实行联合运行模式。严格把控间隔的同时,推行精细化调配,提升通航飞行效率,如果天公作美,通航每月飞行30天一定不是“黑天鹅事件”。我们成立专门安全委员会,联合所有通航单位,每月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不安全事件分析会、管制通航运行研讨会等,对通航企业的安全运行及保障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全力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近三年,仅一家航校的驻场飞机就由3架增加到10架,年训练时间由2000小时增加到7000小时,从运营管理到服务,我们越做越细致。
一个人越是追求稳定,越要承受更高的风险。一旦在舒适的环境里过久了,结果就是在稳定中死去。这个时代,稳定的工作不存在了,因为滋生稳定工作的土壤没了。一个组织也是如此,越是不断自我突破,越能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活力。(www.xing528.com)
空域资源是通航赖以生存的基础,形势所迫,必须科学规划训练空域,打破通航空域资源不足瓶颈。我们主动出击,走访空军单位,借助军民融合的大好形势,多方争取划设通用航空训练飞行空域。同时,实施空域精细化管理,创新管制运行模式,强化管制员队伍建设,在保障航班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缩小飞行间隔,在航班进离场时,通航作业飞机就近飞到指定空域,减少地面等待时间,提升空域容量和使用效率。每一次的效率提升都是成本节约。
持续优化通航服务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机场平台功能,形成更加完善的协同通报机制,畅通沟通渠道,为通航发展提供优质环境。“支持通航发展,就是支持我们未来”,主动争取扶持通用机场及通航产业发展的政策,合理利用和调配各种资源,做好通航企业的服务、指导、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让通航企业安心发展。支持远不止这些,我们严格执行通用航空收费政策,改变按照起降架次收费的模式,降低核算成本,按照飞行时间进行计算,减轻通航企业负担,简化和放宽通航企业准入条件,分类培育通航示范企业,保证通航权益,做好通航服务保障。
通航的繁荣和发展,从显性看,让企业有了更加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航收入贡献从零起步到现在占据了半壁江山,特别是现金流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也让企业有了更多时间、空间和实力投入安全运行和稳定发展。从隐形看,通航的发展锻炼了员工队伍,以小切口促成了大目标,让员工“有事可做”,始终处在应对未知问题的前沿,让员工在最好的年华得到了锻炼和成长,通航的“实战”效果和作用也许只有在员工队伍未来若干年发展中才会慢慢显现。
天上不会掉馅饼,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如果哪一天突然掉下了土豆,我会相信它是真实的,如果哪天掉下了金条,我一定相信是别人家的,错掉到我头上了。所以,唯有努力,才有出路。
通航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答案直指“智慧通航”,也就是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通用航空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智能飞行器研发生产、通用机场运营管理、通航公司运营服务、低空飞行保障体系建设、通航市场开发和行业应用等场景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提升全产业链运行效率,创新通航业务模式,实现通航产业的智慧式运行和管理,从而助力通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着力谋划通航发展模式,我们把运输机场与各县区正在建设的通用机场捆绑发展,形成通航体系和运营网络,实现资源集约、效能优化、模式创新,以支线机场带动通航发展,以通航发展弥补支线机场运力剩余,促进支线机场和通航融合发展。同时,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破解制约通航发展机制障碍,比如政策支持、规划布局和错位发展等,把通航产业纳入地方重点建设范围,持续推进通航产业发展。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支线机场为核心,各县区通用机场为延伸,建立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兼容互补的机场联动网络,强化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联动机制,促进深度融合,实现两者相互支撑。借助我们现有的空管、通信、导航、气象等设施设备完成通航飞行训练,解决通用机场无法开展的夜航、仪表等科目,根据未来发展,如航班繁忙时可将通航训练调剂到各通用机场开展。同时,积极推进远程塔台和气象等项目建设,实行统一管制指挥和运营管理,逐步构建一体化发展网络。
一路走来感慨颇多,从当初艰难迈出第一步到如今遍地开花,从蹒跚成长到走向模式化,从名不见经传到健康有序发展,我们把可能变成了现实,应该说,中小机场通航产业的发展大有文章可做,关键在于路径正确、模式科学、机制灵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