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费基础:从需求到欲望

消费基础:从需求到欲望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告通过符号差异来生产一种针对目标对象的交换机制,使商品能够成为对象消费者希望获得的生活方式的象征。从消费者的角度观察,需求与支付能力密切相关,在市场操作中对应于目标受众的分层概念。大部分意见与朱迪丝·威廉斯相似,认为广告制造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转移到具体消费者个人身上的希望,通过模仿的操作,成为新的消费动力。

消费基础:从需求到欲望

讨论广告影响力的基础,以消费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是一个有效途径,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推出《消费社会》命题以来,成为消费社会学的经典主题。从此以后,围绕着消费的动力机制的讨论,是考察广告操作如何获得不同效果的前提,并引起包括需要、需求和欲望这些不同层次的概念是如何导致消费的理论探讨。

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需要是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学者王宁认为:“需要(needs)指的是维持某种生存质量、满足某种生活要求的客观标准。这种标准既包括维持人的生存的基本标准(如水、空气、食品、衣物、住宅,等等),又包括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对生活标准的集体界定。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需要既可以是意识到的需要(如饥饿),又可以是未被意识到的需要(如呼吸)。第二,需要具有层次性。正如马斯洛所说的,人的需要包括从生理需要(食物、安全和住所)到心理需要(归属、尊敬、爱)再到自我实现等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人们只有先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才能进一步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第三,需要具有递进性和历史性。这一特征与需要的层次性密切相关。人们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后,往往会上升到对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与此相对应,基本需要的社会标准会随着历史阶段的演进而不断上升。第四,需要具有客观性。在不同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会有不同的需要。但是,每一社会在每一时代都有其界定和衡量基本需要的客观标准。这一标准是客观的。”[17] 由此看来,个体的需要实际不能脱离社会关系的界定,这不排除用物质来体现这种关系。一旦把这种具体的物质关系抽象为符号,就成为广告行为的符号表象。

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需求(demands)指的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以货币为基础,是人的需要在具备支付能力基础上的实现。在经济学中这个概念被详细讨论,被认为是交换的基础。按照法国学者鲍德里亚的说法:“需求被可支配的财富目的化了,偏爱被市场上的产品等级所限定。”[18] 实际上,需求的产生和满足是社会生产力结构当中的一个支配性因素。在生产过程和传播过程中对需求的设计和布局,可以诱导社会分化,实现社会控制。

消费动机最深层的原因可能源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欲望(want or desires)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到的并常常是强烈的希望、愿望和倾向。它既包括人体器官在匮乏状态下渴望得到的功能满足的生理冲动(如饥饿),又包括个体渴望获得某种东西(占有欲望)或进入某种状态的心理倾向。欲望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欲望具有主观性,是人们意识到的渴望和希望。第二,欲望具有无限性,正如叔本华所说的,一种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新的欲望,如此层出不穷,永无终止。第三,欲望具有想象性。人们常常在欲望状态中想象欲望得到满足时的情景。有些欲望由于没有现实性,永远无法满足,人们就只能在想象中得到满足。第四,欲望具有可塑性。欲望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其强度和广度(所欲范围)可以通过某种手段的作用(如宣传和广告)而加强、扩张或膨胀。它也可以通过抑制而减弱。”[19] 具体说来,广告赋予被消费的商品对象某种意义和联系,就是企图诱发消费者产生需要这些商品的欲望。广告通过符号差异来生产一种针对目标对象的交换机制,使商品能够成为对象消费者希望获得的生活方式的象征。由此出发,广告形式的创意和设计,对广告的传播越来越重要,并成为今天创意产业当中的重要内容。

这些和购买—消费行为有关的概念,在不同学科范围内被不同层次地关注。需求在经济学范围中是一个重点的基本概念。从消费者的角度观察,需求与支付能力密切相关,在市场操作中对应于目标受众的分层概念。关系到社会意义的欲望与消费,是社会学与人类学关注的重点。(www.xing528.com)

需要—需求—欲望这一系列从客观到主观转换的概念,也是构成各种消费行为的前提,消费行为与广告之间有密切联系,广告在多种意义上造就了各种各样的欲望。这些形态不同的欲望在人们的意识层面上不断向需要转换,有力地推动了消费行为的发生。

关于需要,尤其是广告制造的需要,存在观点不同的批评意见。大部分意见与朱迪丝·威廉斯相似,认为广告制造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威廉斯分析了大量广告作品,在《解码广告》中,应用了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讨论了存在于广告作品中的意义挪用与其他意识形态问题,这也正是社会变化的情形:人们通过他们所消费的东西而不是生产的东西被辨认。消费者借助消费表达理想和愿望 [20]。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流当中,广告对消费的驱动是一种有机的市场“表象”交易,消费者沉溺在持续不断的幻灭与存在相互交替的迷惑状态中,由此出现各种自我定义和自我理解的方式。这就说明,广告已经构成信息环境中的重要部分,无论人们对广告保持怎样的态度,它都在产生其预设的和预设外的结果。对于这些结果及其生产机制的讨论,对更深刻的机制的发现和描述,有助于在讨论之后产生更有建设性的意见。

现代社会发展到当今的消费形态,正如福格森所指出的,不是建立在对欲望(刺激)的管理控制上,“而是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幻想的解放上”。福格森察觉到,欲望这一概念,将消费与个性表现联系在一起,将消费与人的品位和差别特征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个体通过他们的财富来表现他自己。但是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来说,生产的持续扩张,这是一个十分有限的心理框架,它最终将让位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精神经济。希望取代欲望成了消费的推动力量 [21]。转移到具体消费者个人身上的希望,通过模仿的操作,成为新的消费动力。简言之,广告参与营造的消费潮流是建构商品形象的过程,这些形象是人们用来模仿和信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