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黑白照片记录了白求恩生命最后阶段的形象:站在手术台前,正在手术。这是白求恩最为经典的形象,作为一个医生被铭记至今。由沙飞、吴印咸和罗光达拍摄的三张照片重聚在一个图片泛滥的读图时代,以复调的方式,再现一个英雄榜样的起点,及其图像符号的来源。
非专业的年轻一代在观看这些照片的时候可能意识不到三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比如摄影师们不同的命运,照片差异巨大的流传经历等等。这些要素固然影响解读,但未来的观众们,离事件的现场越久,越可能以纯粹读图的形式接收图像获得印象。这时仍然可以通过其中的内容与细节发现三张照片记录的几乎是同一场景、人物,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照相机所在位置也相当接近。然而出自不同摄影师的照片,却大有差异:第一张沙飞的照片,焦点除了白求恩大夫以外,还有手术台上血肉模糊的躯体,手术视野被特别强调,令人感到触目惊心;第二张吴印咸的照片,因为同一画面邮票的发行而最有名,也是细节最丰富的;最后一张罗光达的照片中,虽然手术牵涉的人物不止白求恩一个,但其他的形象都隐藏在屋顶的阴影里,看不清楚。
三张照片带给观众关于同一事件不同摄影风格以及不同的时间体验。第一张沙飞的照片聚焦于手术视野,所展示的局部陈述了细节,因而冲击力最强。如果试图对这张照片进行描述,很可能是进行时态的“白求恩正在手术”。第二张吴印咸的照片更像是在讲述一个事件,是叙事性的:因为构图的原因,手术台和伤员占据的位置没有那么显著了,正在手术的医生,身体弯曲成一条完美的曲线,似乎是叙事美学的修辞隐喻。这张照片讲述的是白求恩做手术的事件。而第三张罗光达的照片对准的是同一个场景,其结果却与前面两张照片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人物形象的详略通过光的调度被对比得很清楚,似乎呈现的是目睹此时此事的一种印象,即关于白求恩手术的记忆。(www.xing528.com)
我们之所以知道白求恩,其中一个原因是毛泽东的评价。在《纪念白求恩》一文里,毛泽东一连给出三个定义,说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些抽象形容词共同指向一个欲加褒奖的人,将其确定为一个模范。同义反复的形容词所针对的只是牺牲。后面这个名词,即形容词后面这个“人”,白求恩作为人的存在,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何以成为一个这样的人,才是口号后面更能为今天的人们所理解的途径。白求恩不是单面的人,一个无私奉献的医生;他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多面的形象,至少可以抽取三种主要面目进行分析,即作为病患的白求恩、作为艺术家的白求恩以及作为医生的白求恩。显然,这三种面目以及其后联系的三种特质,在他的个人生涯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是在外界因素之外将其推向牺牲的内在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