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生态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

构建生态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4.1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含义土地利用模式,是指特定的地域单元中土地利用的方式。11.4.2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要求11.4.2.1 工业用地合理布局工业用地应根据其功能、环境影响和环境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构建生态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

11.4.1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含义

土地利用模式,是指特定的地域单元中土地利用的方式。所谓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针对特定的地域单元,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及可持续利用土地为原则和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是既保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土地需求,又保证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土地可持续供给、有效保护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通过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要以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及环境容量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通过研究区域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以规划的方式落实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11.4.2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要求

11.4.2.1 工业用地合理布局

工业用地应根据其功能、环境影响和环境要求进行合理布局。一类工业用地可以与居住用地及其他公共用地相邻;二类工业用地一般不提倡与居住用地及其他公共用地相邻,必要时可有条件地与居住用地及其他公共用地相邻;三类工业用地原则上不应该与居住用地及其他公共用地相邻,必须在三类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公共用地及其他有影响的用地地块之间布置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并采取绿化隔离等防护措施。另外,二、三类企业一般应该布置在途径城市河流的下游,严禁布置在水源地的上游,一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与保护水资源无关的项目。

具体分析行业自身特点、交通和资源条件等都是工业用地布局应该考虑的因素:医药、化工行业除了医药制剂类企业外,一般产生综合性的污染影响,即通常情况下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都较大,因此企业布局必须全面、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应考虑排污纳管,又要远离居民区和城镇,而且位于敏感点的下风向;主要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业,布局时要远离水源;主要对大气造成污染的行业,要选在大气扩散度高、自净能力强的地方,并且在城市的下风向。

一般普通企业对环境质量要求不高,而某些食品、电子和医药制剂类企业则对周围环境质量有较高要求。就水资源而言,印染、化工企业是高耗水的行业,此类行业必须布局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建设太大规模的印染企业是不合适的。此外,化工、建陶企业占地面积大,运输吞吐量大,一般要求建在相对开阔的地方,需要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最好是能临近原产地,以减少危险化学品的运输风险和成本。

11.4.2.2 城镇发展合理规划

城镇布局涉及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各类型用地的结构和布局。城市发展用地要控制在总用地的25%以下,密度控制分成高密度区、中密度区和低密度区三个层次加以控制。

适当增加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以及绿地等基础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城镇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布局要密切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使城市规划要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此外,城镇内部布局也应该有利于保护环境,采用多核心、放射状布局等形态结构,减轻城市大气、噪声、热污染。

11.4.2.3 交通用地合理布局

交通用地在路线布设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地形,能建桥的路段不要进行高填方设计。需综合考虑公路弃方和占地的关系,做到少占地,特别是少占耕地,珍惜土地资源。修路占地虽然是必需的,但是通过合理设计、精心的施工,把用地减少到最低限度也是可能的。公路用土时留下表层土,用完后重新造地,就近利用洼地、干涸的沟壑来堆积废方,尽量减少在耕地上取土,最大限度地少占耕地。路线拓宽、改线时应尽量避开林地、耕地、草地,尽可能利用荒地、旱地布线,在高产农田路段的路基采用收缩边坡,用挡土墙保护路基,以减少路基占地。

11.4.2.4 合理进行土地开发整理

土地开发应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为前提,因地制宜,适度开发。耕地的开发要把重点放在条件较好、投资效益较高的区域,并与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同步进行。开发荒地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搞好规划设计,保护生态平衡。不宜开发成耕地的荒地要积极开展生态林建设。

把土地整理作为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因地制宜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及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土地整理。土地整理要与小城镇建设、村庄改造、乡(镇)村企业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要注重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1.4.2.5 提高林木覆盖率,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方式提高林木覆盖率,重点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以水源保护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为核心,开展天然林保护、防护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治理、节水灌溉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严禁乱砍乱伐、毁林开荒、陡坡地垦殖,对荒山、荒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及郁闭度0.5以下的低效林进行封山育林;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加快25°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和25°坡以下坡耕地的改造,修建水平梯田求,整治排水系统,防止在禁垦坡度以上的山坡发展经济林而降低造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带来水土流失隐患。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基本农田,整理梯田,防止土壤侵蚀;重点加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城镇、交通、工矿等建设和农业及资源开发活动工程中水土保持监管。

11.4.3 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11.4.3.1 绿色生态型农业用地利用模式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它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时、因地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能合理利用和增值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并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环境友好型农业用地模式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转换力度,发展循环农业,缓解资源约束矛盾,走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开发和有效推广各类资源循环利用和节地、节水、节能、节肥、节药、节种等节约型农业新技术,加快和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内涵型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减少传统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耗问题,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少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www.xing528.com)

11.4.3.2 循环经济型工业用地利用模式

循环型生态工业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减少企业本身原辅材料、资源、能源需求和废物排放,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创建废水零排放企业;引进关键联接技术,加强废水、固废、废热等在企业和产业间的交换,形成工业生态链网,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为威海生态工业发展提供资源、能源保障和环境容量。

生态工业园区倡导的是一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没有了废物的概念,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以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量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在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各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做到废物源减少,而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交换,以达到尽可能完善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使得区域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达到对环境友好。

11.4.3.3 节约集约型居民点用地模式

环境友好型的居民点用地模式是指节约集约(资源、能源统筹规划)、适宜居住(居住方便、环境优美)的土地利用方式。

表11-4 环境友好型居民点用地指标体系一览表

“节约集约”可用以下指标来简单衡量:

资源利用类指标,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科技含量类指标,即清洁能源普及率、是否采用节水节电技术;经济效益类指标,即容积率

“适宜居住”可用以下指标来简单衡量:

污染控制类指标,即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dB(A);环境建设类指标,即公共绿地面积

11.4.3.4 生态型旅游土地利用模式

威海旅游业发展必须把威海的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旅游开发要服从于生态环境保护,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严格旅游区污染控制。大力加强旅游区内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处置设施,促进污染的集中控制,增加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努力改善旅游区的燃料结构和煤炭燃用方式,禁止原煤直接散烧,禁止在旅游区内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必须及时集中清运出旅游区。

禁止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海造地及破坏海岸岩礁、海岸防护林带。严格控制对原有丘陵山体的削减和对自然海岸线的填挖改造,禁止在风景区和旅游视线范围内开山采石,对过去开山采石造成的山体景观和植被破坏要尽可能恢复植被或利用建筑物和攀援植物进行遮挡。在旅游区内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防火和植物病虫害防治,禁止采伐旅游区的树木或其他破坏植被的行为。禁止猎捕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在保护历史文化区原有格局和历史性建筑的基础上,注重周围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以避免由于建筑布局不当,特别是高层建筑布局对主要景观点之间通视视线的遮挡。严禁破坏人文景观的活动。

加快旅游交通工具的生态化。大力发展以液化石油气和电动汽车为主的旅游交通工具。旅游风景区严格控制外来车辆的进入。景区内交通以绿色交通工具为主。自然生态旅游区应在景区外围设立集中的停车场,非环保车辆禁止进入自然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游客从交通站点全部改乘景观电动环保车进入景区游览。按适航海域容量和客源情况控制近海摩托艇的数量,加强管理,适度发展。

依托威海市工业、农业、海产、高新技术、海港等产业特色发展产业生态旅游,通过开展生态产业生产流程观光、产业生产体验、生态产品购物、生态产业生产知识咨询与教育,进一步拓展威海旅游资源,扩大旅游在威海经济中的比重,从而推动本地旅游经济的大发展。

把旅游与科研和教育紧密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试验基地对游客和市民开放,发挥旅游的科普和教育功能,发展青少年科学旅游,提高科学普及国民素质。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旅游知识,提高环境意识,促进旅游生态文明。在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提高宾馆、酒店的星级水平,完善旅游餐饮、娱乐及旅游购物,发展绿色酒店,提倡绿色服务;完善生态旅游交通体系,发展绿色交通,开辟连接主要旅游景点的旅游公交专线,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强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使旅游活动成为生态教育的基地。

加大旅游区生态文化宣传。旅游景区要通过编制手册、树立标牌、导游讲解、实物展示等手段,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实行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制度,推广使用可降解的旅游快餐具和包装物,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禁止制作、出售用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制作的旅游纪念品,保护生态资源。

11.4.3.5 生态和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模式分析

生态和自然保护区是威海市生态质量的保障,应严格控制区域的开发强度,防止城县及村镇建设对此区域土地的不断蚕食。另外,对生态和自然保护区外适当设置生态敏感协调区,也要适当加以控制。

生态和自然保护区内禁止工业企业、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进入。控制开发强度,规定有旅游度假功能的生态敏感区的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2%以下,非旅游区的生态敏感区的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1%以下,密度以低密度为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