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用地需求量预测包括总量预测和增量预测。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对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进行预测,以确定用地量。
10.3.1 交通运输用地需求量
本研究分别采用数学模型法(包括自然平均增长法、线性回归法和灰色模型法)和部门预测法对交通运输用地进行预测。
1.数学模型法
(1)自然平均增长法
预测公式an=a0(1+r)n,其中r=(an/a0)1/n-1。an为预测期末交通运输用地,a0为预测基期交通运输用地,r为年平均增长率,n为预测年限。
将an=5 849.71公顷,a0=5 260.41公顷代入上式求得r=0.01。
年平均增长率的确定:威海市近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将大大增加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同时考虑到交通运输用地众多因素的影响作用,预测未来威海市交通运输用地将呈较快发展的趋势,据此年交通运输用地年均增长率取0.04。
2030年交通运输用地a2030=12 324.46公顷。
(2)线性回归法
土地分类的变化引起交通运输用地的内涵的变化,2000年以前交通运输用地数据包含农村道路,而新的分类没有。为将数据统一到《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将2000年以前的交通运输用地总量扣除了农村道路,处理后的数据见表10-12。
表10-12 2002~2012年威海市交通运输用地 (单位:公顷)
注:2002~2012年数据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根据2002~2012交通运输用地数据,建立交通运输用地总规模的线性回归模型:
y=731.97x+1(R2=-121)
式中:y为交通运输用地总规模,x为年份。
2030年交通运输用地y2030=13 176.46公顷。
(3)灰色预测法
根据威海市2002~2012年交通运输用地数据,采用灰色预测理论原理,对未来18年的交通运输用地进行预测。通过DPS数据处理系统的GM(1,1)模块进行处理,预测至2030年交通运输用地规模为12 719.21公顷。
2.部门预测法
基本思路:由各部门提供发展规划(2006~2020年),特别是用地规划(包括项目及其用地规模),经核实和分类汇总,确定各部门用地面积。
根据威海市交通局和铁路局提交的2011~2015年交通建设用地规划,“十二五”期间威海市交通用地共需2 280.86公顷(见表10-13)。按此速度发展,到2030年威海市交通运输用地共需6 842.58,即到2030年威海市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将达到12 580.40公顷。
表10-13 威海市“十二五”交通工程项目占地 (单位:公顷)
表10-14 威海市新增交通运输用地规模 (单位:公顷)
将表10-14中的预测结果,分别取最低值、平均值、最高值作为规划期交通运输用地方案,结果见表10-15。
表10-15 威海市交通运输用地预测方案 (单位:公顷)
在表10-15列出的三个方案中,方案1是交通运输用地的最低限,通常情况下较难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方案2为交通运输用地的最大量,可以满足建设的需要;方案3为多方法的综合,是一个较适中的用地量。因此,将方案3作为推荐方案,取值为12 700.13公顷。
10.3.2 水利设施用地需求量
本研究采用数学模型法(自然平均增长法、二次移动平均法)和部门预测法对水利设施用地需求量进行预测。
1.数学模型法
(1)自然平均增长法(www.xing528.com)
预测公式an=a0(1+r)n,其中r=(an/a0)1/n-1。式中:an为预测期末水利设施用地,a0为预测基期水利设施用地,r为年平均增长率,n为预测年限。
将an=3 862.72公顷,a0=3 858.47代入上式得水利设施用地年增长率r=0.01。
假定2011~2030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不变,r=0.01,那么2030年水利设施用地a2030=4 666.59公顷。
(2)二次移动平均法
当时间序列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动时,使用一次移动平均就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直接用第t周期的一次移动平均数就可预测第t+1周期之值。但当时间序列出现线性变动趋势时,用一次移动平均数来预测就会出现滞后偏差,因此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方法:在一次移动平均的基础上再做二次移动平均,利用移动平均滞后偏差的规律找出曲线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然后才建立直线趋势的预测模型,故称为二次移动平均法。
设一次移动平均数为M(1)t,则二次移动平均数M(2)t的计算公式为
再设时间序列预测公式:y1,y2,Λ,yt从某时期开始具有直线趋势,且认为未来时期亦按此直线趋势变化,则可设此直线趋势预测模型为
式中:t为当前时期数;T为由当前时期数到预测期的时期数,即t以后模型外推的时间;为第t+T期的预测值;at为截距,bt为斜率,at、bt又称为平滑系数。
根据移动平均值可得截距at和斜率bt的计算公式为
取移动平均项数为3,经过计算得a=10 969.18,b=597.79。2012年的数据设为当前数,到2030年T为16,至2030年水利设施用地总规模为4 971.50公顷。
2.部门预测法
根据威海市水利局提供的资料,2011~2030年全市水利设施用地预测新增加598.00公顷。
表10-16 威海市水利设施用地预测 (单位:公顷)
将表10-16中的预测结果,分别取最低值、平均值、最高值作为规划期水利设施用地方案,结果见表10-17。
表10-17 威海市水利设施用地预测方案 (单位:公顷)
表10-17列出的三个方案中,方案1是水利设施用地的最低限,通常情况下较难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方案2为水利设施用地的最大量,可以满足建设的需要;方案3为多方法的综合,是一个较适中的用地量。因此,将方案3作为推荐方案,取值为4 699.60公顷。
10.3.3 促进基础设施发展及合理用地的途径
威海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社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须依赖基础设施作为基础与支撑。在需求层面,随着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对能源、交通、信息和环保,以及涉及各类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已显现出快速增长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模式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充分考虑资源约束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长远利益。在供给层面,既要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发展模式、规模和布局,也要避免发展中“既滞后又盲目上马”“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双重问题。因此,应采取积极对策,以保护耕地为前提,突出保障重点,优化用地配置,合理安排布局,促进基础设施节约集约用地。
1.科学编制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调控作用,依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与区域战略,开展各行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与规划的研究,对影响区域发展、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进行统一规划,对建设用地进行总量控制与空间管制,保护耕地资源,缩小区域基础设施发展差距,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行业用地的统筹安排。
2.明确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保障重点需求
基于产业政策、地方资源优势,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应有所倾斜和侧重,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在相关产业政策中,明确基础设施的重点行业和发展方向,突出事关国民生计的水利、交通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植农村饮水、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论证、预审和审批环节
应依法对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项进行审查,依照《限制行业用地目录》和《禁止行业用地目录》等供地政策,重点做好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研究和预审工作,抑制重复建设。将涉及基础设施用地的关键问题解决在立项阶段,提早介入、有效服务,缩短周期,完善用地审批程序,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先用地保障。
4.依法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把好征地关,依法确定征地补偿标准,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要探索基础设施征地制度的改革,拓宽被征地农民安置途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好异地安置工作。
5.结合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提高用地“门槛”
适应市场化进程,根据基础设施的经济功能、建设水平、地域差异和运营阶段,在基础设施用地上引入竞争和服务,扩大基础设施市场化配置的领域;按照“规划控制—计划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提高建设用地的取得成本和进入门槛,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自身生产效率与用地效率,节约土地,有效保护耕地和优质农地资源。
6.采用可行技术政策,提高集约用地水平
要按照国家颁布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标准,严格控制用地数量;要优先利用基础设施现有闲置、低效土地;在符合行业特点和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对基础设施用地逐步采取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开发强度等控制性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实行科学管理,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上基础设施用地的产出水平;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业绩及其相关用地效率的评估,为基础设施扩建和改建的新增用地确定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