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土地低效、粗放利用的现象,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使得本来十分紧张的土地资源浪费更加严重。建立威海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从宏观层次综合评价全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并对全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这对促进威海市土地管理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改变建设用地粗放、浪费利用的情况,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全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大意义。
9.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9.3.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为了使节约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尽可能反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立足于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理论框架,科学表达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内涵、本质、规律、模式和机制的本质性要素,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
2.区域性原则
由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因不同城镇规模、不同地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选取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应以具有普遍性的指标为主,以便能与所研究的地域相一致。
3.主导因素原则
在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众多因素中,重点分析对土地集约利用和挖潜起支配作用的主导因素,并将其作为土地使用潜力分类的重要依据,忽略一些次要因素,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即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在量化的基础上作定性分析,校核定量结果的合理性。另外在指标选择的过程中,有些指标已经是数量化的,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有些指标是定性的,这要求我们对定性的指标进行量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应从定性分析入手,尽量将各类影响因素量化,避免任意性。
5.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并不是越多越好,片面追求系统状态的完整描述会增加指标获取的难度。因此,选择的指标应在满足评价目的条件下,以现有的统计资料为准,保证统计数据的连贯性和真实性。
6.系统性原则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产出动态变化趋势、土地利用效益四个方面。选取的指标应该能够综合地反映影响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各种因素,应该尽可能选取反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每一项指标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可量化性和通用性。
7.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静态分析主要从同类型、同级别城市某一时期用地状态横向对比入手,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的状态及其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或可取之处;动态分析主要从城市土地利用时间序列动态发展角度,分析土地利用演进与人口演进、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变化、郊区资源等方面的协调程度,为土地利用决策或改进提供依据。
9.3.1.2 评价指标选取过程
根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本质内涵和指标构建的原则,以专家评议为基础,经过初步设立、专家咨询、最终核定三个步骤设立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级指标体系。
第一步:初步确定。根据以往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经验,结合设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参考了国家、山东省等有关的指标体系,结合威海市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指标体系。
第二步:专家咨询。根据初步确定的指标体系,先后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
第三步:最终核定。根据专家反馈意见,调整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并根据数据可得性,对个别指标作了删改和综合,最终核定了威海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体系。
9.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在土地资源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在具体分析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目标、标准,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整套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索不同背景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及其评价方法,进而对区域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现状调查与趋势分析。
该研究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四方面入手,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表9-4)。
表9-4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1.土地投入强度
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资:该指标是对城市土地投人程度的经济数量上的总体衡量和反映。该值越高,表明投入量越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土地的集约化程度越高。
单位用地劳动力投入:该指标是对城镇土地劳动力投入数量的反映。一般来说,该值越大,说明劳动力投入越大,城镇用地集约化程度越高。
固定资产投入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该指标反映某一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增长与建设用地增长的对比关系,可分析建设用地投入强度的变化。该指标大于1,表明投入增长快于用地增长,建设用地总量规模呈潜力挖掘状态,土地集约度提高。
2.土地利用程度
人口密度(其逆指标为人均建设用地):反映了土地利用程度。在一定限度内,城市的人口密度越大,人均建设用地越少,表明土地利用越充分、越集约;但超过该限度,会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紧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得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又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造成某种程度的不集约。
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是反映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两个主要指标。在一定限度内,这两个指标越高,则表明土地利用强度越大,利用越充分,即越集约;但超过该限度,亦会造成城市的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导致环境、社会乃至经济效益下降,反而造成某种程度的不集约。
人均耕地面积:反映建设用地的使用强度、节约集约利用可挖掘的潜力。
3.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单位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单位建设用地财政收入、单位面积工业产值:这三个指标反映建设用地总体产出和收益水平,以及土地利用的效率。其值越高,直接表明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度高。
4.土地社会生态效益
选取的主要指标是建成区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道路面积。绿地率越高,则土地利用率越低,土地利用越不集约;绿地率过低不利于环境改善的要求,虽然土地利用率很高,但是环境条件恶劣,土地利用也是不集约的。
9.3.2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复杂系统的评价通常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将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标准化)取得各指标的计算标准值,确定各指标权重,标准值与权重的乘积为该指标的综合分值,最后计算评价地类的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
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在评价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过程中采用了众多的指标,为了使各项指标的数据具有可比性,须将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并压缩在[0,1]区间之内。本文采用比重法对指标原始值进行标准化。设有m个定量评价指标x1,x2,…,xm,且已取得n个参评对象的上述指标的数据Xij(i=1,2,…,n,j=1,2,…,m)为原始数据矩阵。在同一指标下,计算参评对象的取值占全部参评对象取值之和的比重,同时视为该指标(信源)某一可能结果对应的概率值Pij。
将所选指标值直接代入上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到m列n行的指标标准值。
2.指标权重的确定
多指标评价的关键是各指标权重的确定,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很多,如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成对因素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均按照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采用专家打分法赋权重,这种方法确定权重值比较简单,数据也较容易处理,但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所得的结果客观性差。为了使得到的结果尽可能客观,本研究在求取各指标权重的时候,采用墒值法。
信息论中信息熵表示系统的有序程度。一个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则信息熵越小;一个系统的无序程度越高,则信息熵越大。
设有m个待评价方案、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n。对于某项指标,指标值Xij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因此,可以根据各项指标值的差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这个工具,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
首先计算参评指标熵值。(www.xing528.com)
设有m项评价指标、n个待评对象,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n。对于某项指标X[,j],指标值X[,ij]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
为计算方便,上式取自然对数。其中,调节系数k=1/lnn>0。
其次计算指标的差异系数hj,第j项参评指标的差异系数定义为
hj=1-H(Xj) j=1,2,…,m
最后确定j项参评指标的权重:
某项指标的熵值越大,其权重值越小,反之亦然。
3.集约度综合指数计算
求取各指标的权重和指标值,对各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处理,然后通过加法加权评分或乘法加权评分求取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确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水平。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Yi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集约度,d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P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第j项指标值。
其取值范围为Yi∈[0,1]。当Yi=0时,土地利用系统处于最不成熟状态,即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最低。Yi越大则集约水平越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得分最高并不一定说明参评对象的利用水平一定是最集约的,而是说明所有的参评对象中,该参评对象的集约水平是最高的,是相对集约而不是绝对集约。Yi=1时,土地利用系统达到理想的成熟状态,其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达到最优。
9.3.3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评价
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现状评价侧重于宏观层次的总体评价,主要是通过建立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省十七地市为单位,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来评价威海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水平。
9.3.3.1 原始数据的汇总整理
根据前面对指标的说明,对山东省十七地市建设用地的相关基础数据进行汇总整理,汇总结果如表9-5所示。
土地投入强度: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资130.27万元/公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威海市还应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单位用地劳动力投入24人/公顷,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入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6.02,表明投入增长快于用地增长,建设用地总量规模呈潜力挖掘状态。
土地利用程度:人口密度31人/公顷,低于平均水平;人均建设用地0.033 1公顷/人,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1.160 5公顷/人,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单位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2.57亿元/公顷,单位用地财政收入1 885.59万元/公顷,单位用地工业产值66 982.56万元/公顷,这三个指标总体均远远山东省平均水平,表明土地利用效益较高,相对利用集约。
土地社会生态效益:建成区绿化率47.92%,人均绿地面积25.08平方米/人,人均道路面积30.75平方米/人,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表明生态环境改善相对较好。
表9-5 山东省各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值原始数据
资料来源:2012年《山东统计年鉴》,2012年《山东省城市规划统计年报》,2012年《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土地统计年报》。
注:建设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指标,由于城市建筑总面积、建筑基底总面积无统计数据,故未列入计算。
9.3.3.2 评价指标的无量化和标准化
采用比重法,按照公式,计算各参评指标占全部参评对象取值之和的比重,得到标准化决策矩阵Pij,见表9-6。
表9-6 参评指标标准化决策矩阵
9.3.3.3 熵值计算
利用上述标准化决策矩阵,按照公式,计算出各指标的熵值H(xj),其中调节系数k=1/lnn>0(n为参评对象的个数,此处为13),得到如表9-7所示的计算结果。
表9-7 参评指标熵值
9.3.3.4 差异系数的计算
利用上述指标熵值,按照公式Hj=1-H(Xj),计算各指标差异系数Hj,见表9-8。
表9-8 参评指标差异系数
9.3.3.5 权重计算
利用上述差异系数,按照公式,计算各指标权重dj,见表9-9。
表9-9 参评指标权重
9.3.3.6 结果分析
结合标准化决策矩阵及各参评指标权重,按照公式,按加权模型计算得到各市得分,即建设用地集约度Yi,见表9-10。
表9-10 全省各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得分及集约度
(续表)
从表9-10中可以看出,威海市建设用地集约度为0.068 2,在全省排第3位,可以认为威海市建设用地在全省范围内是相对集约的。
分析各指标的权重可以发现,各指标表的权重旗鼓相当,其中固定资产投入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单位用地财政收入等指标权重较小,建成区绿化率、人均道路面积、单位用地劳动力投入、人口密度等指标权重较大,则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建成区绿化率、单位用地劳动力投入、人口密度等指标。
9.3.4 历年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现状评价侧重于宏观层次的总体评价。主要是通过建立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威海市2001~2012年历年评价指标值原始数据为单位,进行动态比较分析来评价威海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变化趋势。
对历年威海市建设用地的相关基础数据进行汇总整理,汇总结果如表9-11所示。
表9-11 历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值原始数据
数据来源:2002~2013年《威海市统计年鉴》。注:个别指标无统计数据,故未列入计算。
与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现状评价相同,按照9-11中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经过对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及标准化,计算其参评指标的熵值,将指标的熵值转化为权重值,最终得出参评对象的综合度量指标——土地集约度。
图9-6 历年建设用地集约度变化曲线
通过图9-6可以看出,2001~2012年全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01土地集约度为0.046 2,2012年土地集约度为0.251 6,说明2012年末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总体上处于一个中等偏上水平,城镇建设用地还有一定潜力可以挖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