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战略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战略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5.2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顺应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为载体,但区域经济水平和经济社会结构的差异会造成对土地占用的很大差异。8.5.3 明确市域空间布局发展战略为促进城镇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必须对市域城镇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战略

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看清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立全市空间布局发展战略,通过设置用地门槛等政策引导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用地布局优化。积极协调各乡镇城乡用地布局策略:一是应从产业集群、产业特色的角度发展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以利于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应从城区空间扩展和重点乡镇的优化布局、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角度出发,合理引导市域产业和城乡用地的空间分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8.5.1 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规划全市城镇空间布局,确定城乡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结构,建立统筹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划分好城市的建设空间和生态空间,从滨海城市的特色出发,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在城乡用地发展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城镇化、工业化对城乡用地的需求,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其次,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同时,通过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等措施,相应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充分运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使城乡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第三,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建立并实行城乡用地准入指标体系。

8.5.2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顺应城镇化、工业化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为载体,但区域经济水平和经济社会结构的差异会造成对土地占用的很大差异。城镇化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和投资规模膨胀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拉动城镇用地规模的增大;城镇化的提高,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经济条件的发展,为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起到了促进作用。城乡用地结构优化的方向:增加城镇、工矿用地的比例,减少农村居民点的比例。

1.城镇建设用地较大幅度增加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的聚集,必然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住房等一系列用地问题,农地非农化趋势不可避免,城镇用地规模会增加。城镇规模合理的扩张,不但增加城镇的容纳能力,促进城镇本身功能的完善、经济实力的提高,还能带动周围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工业用地总量有所增加

一般情况下,工业化率为20%~40%,处于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阶段,60%以上为工业化阶段。威海市目前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01%,处于工业化阶段。未来15年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提升壮大传统产业,必然需要一定的工业用地增量来支撑产业的发展。

3.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步减少

威海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是一个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的空间随之增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增加耕地,弥补城镇扩大对耕地的占用。

8.5.3 明确市域空间布局发展战略

为促进城镇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必须对市域城镇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结合《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及《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城镇职能类型、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区位条件,强化中心城市、调整空间布局,着重发展重点城镇、完善配套设施,合理发展一般城镇、加大集聚规模,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结合各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www.xing528.com)

8.5.4 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用地布局优化

综合考虑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充分发挥产业布局在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中的引导作用,将全市分为重点开发区域、谨慎开发区域、合理开发区域。

重点发展草庙子地区,初步实现市区和文登的空间对接。威海的现有两个开发区用地已经基本饱和,城市产业发展用地拓展势在必行。从威海市域整体繁荣和保护市区海岸资源的角度出发,威海产业发展南移至文登是最佳选择:一方面可避免海滨地区继续“工业化”,为人居城市建设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为大项目的引进创造合适的产业空间,支持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此外,向草庙子方向的跨越发展,缩小了市区、文登、乳山青岛四者的空间关系,有助于威海市域整体发展。

择优发展崮山—泊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自然条件突出,背山面海,海滨沙滩、岬角遍布,内陆地区山地低缓延绵,水系丰富,具有极佳的海滨田野风光,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其建设应该富于特色,其步伐应逐步推进。

合理发展西部双岛地区。西部双岛地区应结合优美的瀉湖、山体风光,精心规划,谨慎布局,逐步发展,最终成为威海最有活力的地区,可能在教育科研、高科技研发、海滨度假旅游等方面成为山东半岛最为耀眼的明珠。

8.5.5 土地利用集约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威海市人均耕地面积为0.07公顷(1.07亩),其实际人口数已经超过其相对耕地承载能力,同时“海滨旅游业为主的人居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而建设用地的需求仍需较大的增长,这种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发展的用地冲突导致的不断加大的土地需求压力,将驱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逐步转向集约利用的方向发展。

1996年威海市每公顷城乡用地的GDP产出为72.72万元,2005年达到204.34万元,比1996年增加131.62万元,表明在此间威海市的城乡用地呈现集约化的趋势。山东省于2005年颁布了《山东省禁止、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及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对各项城乡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威海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8.5.6 协调生态因素与城乡用地布局优化

加强对成山头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朝阳港自然保护区、苏山岛生态自然保护区、威海市区北部沿海自然风景区天鹅湖海滨风景区、昆嵛山风景区、米山水库及其母猪河流域及支流、龙角山水库及其乳山河流域及支流、黄垒河流域、崮山水库、逍遥水库、湾头水库、后龙河水库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水源保护地的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城乡居民点布局、独立建设用地的选址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置的建设,应避开生态敏感的禁止开发区,营造自然协调、风景优美、特色鲜明的城乡生态环境。

8.5.7 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用地布局优化

应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性,引导促进城镇体系的构建和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优化。交通设施总体发展思路:从交通设施与城市空间布局的互动关系的角度,适应城市区域化进程,保障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用地要求,强化交通设施的导向性作用,在明确交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推动城市空间的有序拓展和农村居民点合理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