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体化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优化方案

一体化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优化方案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3.1 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5.3.1.1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巩固壮大骨干企业,新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工业企业14家、过100亿元的7家。④强化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区域合作

一体化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优化方案

5.3.1 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5.3.1.1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都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按照威海市十四次党代会绘就的宏伟蓝图,结合“十二五”规划,确定了今后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危机意识,树立赶超思想,激发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坚持民生为重、改革推动、开放引领,着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扩内需、稳增长,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市文明和谐,在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力争突破4 000亿元,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翻番,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5%,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区域生活品质、城乡文明程度、社会管理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1.坚持产业强市

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加快培育更具特色、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5∶52∶43.5,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①强化蓝色产业的优势地位。坚持陆海统筹,大力发展现代渔业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进一步打响“威海海珍品”系列品牌,建成北方重要的海洋食品、药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基地交易集散中心,将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建设成为船舶工业科技创新基地。②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落实渔业、果业、畜牧业三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③强化工业的主体地位。坚持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新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打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纺织服装4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巩固壮大骨干企业,新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工业企业14家、过100亿元的7家。④强化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鼓励发展服务业新型业态,重点发展金融、会展、文化、旅游休闲、商贸物流、商务服务产业,突破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加快建设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新增8家4A级以上景区、6家五星级酒店。中心城区建成宝泉广场、高新商贸广场、乐天世纪广场、九龙城等重点工程,商业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华润中心、绿轴商务金融中心。引进培育带动力强的服务业大项目,扶持重点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

2.坚持科教兴市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动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①强化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更加注重发挥创新服务体系的作用,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器建设,依托企业再创建5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成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力争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制定专利扶持政策,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明显提升。②强化教育基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政府主导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根据产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加强与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地共建,支持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异地扩建,促进威海职业学院突出特色、内涵发展,加快建设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提高各类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推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③强化人才支撑。全力破解制约威海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全面落实人才引进和奖励政策,营造人才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统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

3.坚持生态立市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国家生态市,进一步打响“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①实施最严格的规划控制制度。设立“产业红线”,任何项目都要以环保约束为条件,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扩张,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②实施最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持续降低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6%、8%、13%和15.5%。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5%。③实施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严格保护、规范管理、集约利用的导向,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力争使每一寸土地、每一段岸线、每一片海域、每一块林地、每一条河流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4.坚持改革开放

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用开放的思路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①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再造服务流程。加强市场化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城市经营水平。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的统一规范管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②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以更大的力度推进项目引进和建设,切实提高投资强度。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5.坚持区域带动

强化规划引导,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由注重规模速度向注重内涵质量转变。①完善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思路,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以中心城区为枢纽,以东西拓展、向南延伸为两轴,集中培育两条产业隆起带;沿千公里海岸线,将中心城区、三市城区、沿海城镇串连成线,形成组团发展的城镇群,构建一体发展新格局。推进城市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城市管理、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构建精细化城市管理格局。②统筹区域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中心城区加快建设双岛湾生态科技新城,适时启动城市东部新区规划建设。环翠区、高区、经区要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相对集中的金融、商务、商贸聚集区和科技服务区。荣成文登乳山既要注重外延扩张,更要注重内涵发展,勇于赶超先进,壮大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③强化园区建设,增强产业承载和聚集功能。推动高区、经区深化“二次创业”,实现提速增效;力争出口加工区升级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强力推进工业新区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板块;扶持南海新区尽快崛起,促进生态、生产、生活共融,建设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培植威海发展的新增长极;引导各类园区突出特色,打造支撑有力的开放窗口、创新高地、项目聚集区。④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完成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建设,推进桃威铁路资产重组。实施荣威、文莱、烟海高速乳山段等高速大通道项目,抓好重点港口疏港公路建设,全线贯通滨海旅游景观公路,基本完成“九纵三横一环”干线公路建设。科学确定港口发展定位,强化资源整合与战略合作,抓好威海新港、石岛港、南海新港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园区。推动机场改扩建,优化航线航班网络。围绕城际铁路威海站和威海北站建成两大综合性交通枢纽。规划论证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体系。实施泊于水库、智能电网、供排水、燃气设施等建设改造工程,打造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6.坚持民生为重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普惠型公共财政体系,提高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实现各项社会保险跨区域、跨险种转移接续,努力让人人享有充分的社会保障。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老年人得到更多关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网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让群众看病更方便、负担更轻。构建更加合理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性住房1.8万套,努力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实施1 152个村的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让农村居民享受更多的均等化服务。全面完成中心城区1 500万平方米的老旧居民住宅节能改造。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努力让群众享受更加便利的综合服务。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新增节能环保型公交车300辆,优化公交场站布局,提高建成区公交线网覆盖率,努力让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努力让群众更有安全感。及时了解和回应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做好困难群体和低保边缘家庭的帮扶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

7.坚持文化繁荣

以文化为城市灵魂、文明为城市追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文明城市、文明行业、乡村文明行动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树文明新风,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村文化大院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的全覆盖,让群众享受更多文化福利。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打造一批优势文化产业基地,培植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坚持传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强化城市品牌营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彰显城市文化风采,培育特色城市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5.3.1.2 威海市蓝区战略定位

以威海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技力量为立足点,以山东半岛周边沿海城市为参照系,按照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确定威海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位置。

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依托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开放程度较高等优势,积极争取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实现率先发展,全面提升对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②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依托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海洋产业发展优势,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方向,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

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区。依托对外开放的传统优势,抓住山东建设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机遇,谋求实现开放层次与水平的突破性提升,建成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和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

④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依托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人等优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海陆污染同防同治,优化美化人居环境,加快打造“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和中国北方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

5.3.1.3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1.土地利用战略的制定原则

土地利用战略反映土地利用管理的基本导向、总体目标、重大任务和方针政策,具体表现为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基本策略等。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一般主要依据有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等。

土地利用战略的制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依据,综合分析土地供需态势,围绕事关全市和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着眼解决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土地利用战略(www.xing528.com)

(1)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

本轮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保护资源又要保证发展。积极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生态保护功能,坚持走可持续利用之路,落实保护资源、促进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实现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战略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土地利用规划变革的时代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地矛盾、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要求我们改变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选择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战略。

(3)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战略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构建全市生态屏障,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4)城乡统筹的土地利用战略

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是区域一体化、人地关系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土地利用战略,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以工业化反哺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实施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战略、全域一体化的有序发展。

5.3.2 土地利用战略重点选择

5.3.2.1 一体化土地利用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条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结合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威海市城市化发展纲要等文件精神,确定全市一体化土地利用战略基础。

1.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改善。因此,耕地保护特别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体化土地利用的基础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国民经济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从粮食安全的需要出发,研究全市粮食、耕地需要量,结合全市耕地供给能力研究耕地保有量。按照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分析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状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范围时序等。结合当前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的对策。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促进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保护全面管护奠定科学基础。

2.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和布局走向复杂化,为达到区域内土地利用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目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和布局上的优化研究,实现土地资源特别是建设用地合理利用成为土地利用科学越来越重要的基础问题。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建设用地管理思路,结合市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行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

以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发展变化的状况为基础,分析诊断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的问题,结合城市化发展规划纲要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的战略和方案。

3.强化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将继续扩大增加,土地管理面临着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威海市情的必然选择。要落实节约优先,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分析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建立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全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未来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趋势;按照可行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分析全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研究提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

5.3.2.2 一体化土地利用战略重点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真正做到统筹城乡发展,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整合、同步提升,就必须打破二元化区划框框,通盘考虑城乡发展布局,统一布置基础设施,构建城乡相互融合、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发展空间。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威海市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及用地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科学预测一体化基础设施发展趋势和用地需求,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和提高基础设施集约化、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2.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是为了人类更好地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就要做到空间格局上相互渗透、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过程,使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协调发展。

以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分析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针对威海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剩余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划定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提出构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将威海打造成现代化“世界人居精品海湾城市”,服务于幸福威海的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

3.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协调一体化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内容,也是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对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聚类分析、相似性原则,以全市乡镇为基本单元,根据市域具体情况,划分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差异性,按照主导用途,打破行政区划,将全市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为6个类型区,并制定相应的功能导向;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针对县域差异,结合区域特点,按照市域一体化的要求,初步提出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导向和强化区域土地利用统筹的措施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