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为了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能够准确反映这一特定的发展阶段的基本性,确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量化监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
城乡一体化是变城乡二元结构为一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是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分析威海市城乡一体化总体水平时,需要引入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曲线分析城乡化问题。
威海市不同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以威海市各区县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展示各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情况,以便能够分析各地发展的不同特征和主要问题,找出各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根据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和聚类分析方法,把威海市各地区进行分类,找出各地市不同的发展现状特点,描述威海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区域差异;最后提出威海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与土地政策建议。
3.3.1 省域城乡一体化评价
城乡一体化常与城市化水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三个概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初期,城市的发展需要吸收人口、集聚产业,城乡差距比较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开始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市开始反哺农村。分析山东省城市化水平,对于山东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城乡一体化过程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在山东省,城乡二元经济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元对比系数是指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值。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城乡发展的许多方面,不仅包括经济、社会方面的内容,还包括空间、生态、环境诸多方面的因素。但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很难建立一个面面俱到的系统来全面反映山东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关于山东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方面的工作,兰州商学院的付艳艳作过较为详细的研究。通过考量经济、社会、人口、生活相关的指标,结合山东省的实际发展情况,选取1981~2010年的数据,对山东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一定的量化研究。
3.3.1.1 评价指标
(1)非农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第二、三产业的产值与第一产业(农业)产值的比值。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也是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的过程。
(2)城乡人均收入差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越小,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越高。
(3)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比值。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4)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差异:它是反映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的一个指标。
(5)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比:是反映城乡居民的居住状况的一个指标。
(6)非农业贷款比重:常用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额比重的补数来表示该指标农业贷款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要进行数据的正向化处理,数据的正向化(也称同趋势化)是指将逆向指标和适度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
3.3.1.2 城乡一体化曲线
由主成分分析计算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历年的数据统计出的1981~2010年山东省二元对比系数和城镇化率如图3-3所示。
图3-3 城乡一体化水平变化曲线
从图中的折线走势来看,1981~1984年山东省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加速,1981年山东省二元对比系数为16.85%,到1984年增加至25.98%。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山东省形成了农村改革为主、城镇改革相结合的局面,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使得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虽然这期间山东省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但城市化率较低,从1981年的20.16%上升到1984年的23.01%,可以说是刚从起步期进入到发展期,城乡发展还是比较落后。而城乡一体化水平位于-2左右,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阶段。
1985~1992年,山东省城乡二元结构处于固化阶段。从1985年开始,山东省二元对比系数出现不稳定的波动状态,城乡二元结构整体有所减弱,二元对比系数从1985年的24.46%降到1992年的18.96%。在该时期出现二元结构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山东省农村改革产生的激励效应开始减弱,农业与非农业生产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逐渐扩大。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了城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得到发展,各种资源开始向城市倾斜,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呈现恶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持续上升,从1985年的23.71%上升到1992年的27.46%,城乡一体化水平也处于稳定上升阶段。从1993~1996年,山东省二元对比系数由17.20%上升到22.43%,城乡关系出现缓和,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改善。山东省城市化率平稳加快,从1993年的27.99%上升到1996年的30.48%,处于继续发展阶段。城乡一体水平先降后升,但整体还呈现上升趋势。从1997年开始,山东省城乡经济开始进入结构调整阶段,加上体制转型,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出现逐渐恶化的态势,二元对比系数在15%~20%之间上下波动,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严重。随着国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战略举措,山东省也加大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山东地方调整“城乡分治”的社会制度,对农村的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分割政策与市场体制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强化作用。山东省城市化水平一直是稳中有升,到2002年城市化率超过40%,城市化过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2002年以后,城市化率持续上升,城市化发展逐渐成熟。在此期间,城乡一体化水平波动上升,到1999年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只在2009年稍有波动。从总体来看,山东省城市化发展一直在前进,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固化再到缓解的过程。1999年,山东省开始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
3.3.1.3 全省城乡一体化阶段
从总体上来看,山东省从1999年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5年就位居全国第一,2006年首次突破10 000亿元,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各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1981~2010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 945.83元,是1981年495.48元的40.26倍。2010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 990.28元,是1981年251.62元的27.78倍。可以看出,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在波折中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不仅表现在货币形式上,还体现在实物形式上,更多的差距在教育、卫生等资源的城乡分布不均。到2010年城乡消费差距为2.73倍,差距较高。
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山东省非农人口比重上升比较缓慢,城镇化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大中城市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城市发展较为落后,分布相对不均衡。山东省的经济结构仍然是二元经济结构,到2010年山东省二元对比系数为0.183 2,说明山东省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二元分割的对立特征依然存在,经济社会结构在整体上还是二元结构。
3.3.2 威海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分析
3.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指标选择
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量化的指标因子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分析全市城乡一体化程度,应该选择合适的度量指标来全面、准确、系统、科学地反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状态和差异程度。(www.xing528.com)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消除各种各样主观因素的影响,应该对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持一种客观真实的态度。
②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含义明确,计算方法规范正确,要能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外延做出科学反映,所以指标的设置应以科学性为前提。
③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从系统整体出发,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各个地区城乡关系的各个方面及主要特征。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人口、空间、环境多方面的内容,各指标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④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不能太过复杂,必须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是否可以量化,提高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⑤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该能够反映城乡关系的共性特征。在能够测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个侧面的同时也能进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
3.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
借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指标选择》的同时,结合城乡发展的特点,选取了构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对省内各地市进行研究。具体指标如下:
1.城乡经济一体化
人均GDP: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与同时期平均人口的比值。它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在城乡一体化整个指标体系中它是一个根本性、综合性、标志性的指标。
非农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比,是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的指标。城乡人均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是来反映一个地区城乡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程度的。城乡消费水平比,用来反映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缩小农业与工业在经济效益上的差距,有必要加大农业财政投资的力度。
城乡消费性支出比也是一个具体指标。
2.城乡社会生活一体化
人口城市化率,这是反映社会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指标。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这是反映一个地区对人文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指标,是衡量城乡居民素质文化的指标。
农村文盲或半文盲率是一项反映农村教育程度的指标。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指标。
3.3.2.3 评价结果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赋予各因子权重,以计算各市城乡一体化综合得分,然后由十七地市的得分情况,利用公式计算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城乡一体化基础因子的权重见表3-9。
表3-9 城乡一体化基础因子权重
各地市综合得分。一般认为,城乡一体化综合得分越高,其发展水平就越高。在本文中城乡一体化综合得分大于零表示该地市的城乡一体化程度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综合得分小于零则表示该地市城乡一体化程度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山东省各地市综合得分见表3-10。
表3-10 山东省各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得分及排名
由表3-10可见,东营市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居山东省各地市之首,其城乡一体化综合得分大于1,是山东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青岛市、济南市、威海市、烟台市和淄博市城乡一体化程度分别位居第二到第六位,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好,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其他城市的综合得分均小于0,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综合评价结果看,威海市在全省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是比较好的地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