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两型化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人口是土地及其产品的直接和间接的消费者,人口增长直接影响各行业用地需求。因此在对土地利用进行长远安排时,必须先对人口规模作出预测。人口预测须首先分析人口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预测。
3.2.1.1 人口现状
总人口指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的居住人口。城镇人口为城镇建成区内的实际居住人口,包括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半年以上)。为了便于取得人口数据,这里采用户籍人口作为常住人口。
2012年,威海市总人口为253.5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30.25万人,农村人口为123.32万人。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数据,全市暂住人口为26.26万人。
3.2.1.2 人口发展回顾
威海市的现代人口转变总体上同全国、全省的趋势是一致的,即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但威海市的转变启动早、转变速度快、转变程度深,于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现代人口转变,比全国早了10年。分析威海市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人口自然变动呈现“三低”态势,再生产类型趋于稳定的现代型。
从图3-2可以看出,自全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7年间(1971~1977年),威海市人口出生率迅速从28‰左右下降到12‰左右,自然增长率从21‰左右下降到5.5‰左右;此后十余年间(1978~1989年),由于周期性出生高峰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人口增长出现明显的波动和反复,最高峰值出现在1986年(放“小口”生育政策调整);自1990年以后20年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总体呈平稳下降趋势,自1999年开始持续负增长。过去的40年,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在7‰左右。按人口统计学的观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10‰就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则威海市在过去20年间已呈现出典型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再生产模式,进入新世纪后已历经了10年的低生育水平巩固期。
图3-2 威海市总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2.人口总量持续增加,总和生育率降至极低水平
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的40多年间,全市总人口由1971年的211.5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253.6万人(表3-2);而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由3.6左右下降到1左右,大大低于2.1的更替水平和1.8的国家控制目标,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也是比较低的;平均家庭户规模由4.55人下降到2.75人。
表3-2 1971~2012年威海市常住人口统计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威海市统计年鉴。
3.2.1.3 总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分为常住人口预测和暂住人口预测两部分。
1.常住人口(表3-3)
表3-3 威海市及各区市常住人口变化 (单位:万人)
常住人口采用综合增长率法、灰色预测法和趋势外推法分别进行预测。
(1)综合增长率法
此方法是根据人口综合增长率和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计算公式:
Pt=Po(1+k)t
式中:Pt为预测年人口,Po为基期年人口,k为综合增长率,t为预测年限。
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53.57万人。常住人口综合增长率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机械变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受年龄结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受年龄结构的影响,2013~2030年将是全市人口生育平稳略有提升的时期;计划生育政策也比前几年有所放宽,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二胎,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将有所上升。人口的机械增长主要受城镇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大小的影响,而吸引力的大小主要受城镇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工作岗位提供的数量的影响。威海市前些年机械增长为负值,研究期内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临港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从产业带动人口聚集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口迁入量将大于迁出量,人口机械增长将变为正值。
研究期内,2013~2030年综合增长率取值0.4%。根据上述公式,预算2030年全市及各区市常住人口:威海市267.08万人,环翠区69.06万人,文登市67.73万人,荣成市70.56万人,乳山市59.74万人。
(2)灰色预测GM(1,1)法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灰色系统的行为现象尽管是朦胧的,数据是杂乱的,但毕竟是有序的,是有整体功能的,因而对变化过程可作科学预测。在灰色理论中,用来发掘这些规律的适当方式是数据生成,将杂乱的原始数据整理成规律性较强的生成数列,再通过一系列运算,就可以建立灰色理论中一阶单变量微分方程的模型即GM(1,1)模型,并做出长期预测。
依据表3-3中的人口数据,采用GM(1,1)灰色预测法进行预测,2030年全市及各区市常住人口:威海市275.35万人,环翠区71.20万人,文登市69.82万人,荣成市72.73万人,乳山市61.59万人。
(3)趋势外推法
该预测法是选用一种数学模型来拟合人口变化的历史过程,然后按时序外推,求得预测年份的常住总人口数。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首先将常住总人口时间序列数据y与所对应的时间t画在直角坐标系中,绘成散点图,并观察散点的变化趋势。如果发现散点的变化趋势与直线、曲线或抛物线的走向相同,则可以用相应的直线和曲线来描述该动态序列。
根据威海市及各区市1996~2012年人口数据,作出人口曲线变化趋势图,据其变化趋势,选用直线模型,利用直线回归模型方程,预算2030年全市及各区市常住人口:威海市270.47万人,环翠区69.94万人,文登市68.58万人,荣成市71.44万人,乳山市60.50万人。
(4)常住总人口预测值的确定
对以上三种预测方法的结果进行汇总,见表3-4。
表3-4 威海市及各区市常住总人口预测结果 (单位:万人)
将三种预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预测值,即到2030年威海市常住人口为270.96万人,环翠区为70.07万人,文登市为68.71万人,荣成市为71.58万人,乳山市为60.61万人。
2.暂住人口预测
根据威海市公安局提供的人口资料,2012年暂住人口为26.26万人。随着国家户籍政策的放宽、蓝色海洋经济带的发展、全市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以及各地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威海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预计2030年威海市暂住人口将达到51.46万人,环翠区为31.59万人,文登市为8.74万人,荣成市为8.64万人,乳山市为2.50万人。
3.2.1.3 城镇人口预测
城镇人口由城镇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两部分组成。
1.城市人口
(1)城市常住人口(www.xing528.com)
威海市城市常住人口预测:由四个区、市分开预测,最后把预测结果加和得威海市城市常住人口预测结果。
研究期内城市常住人口采用综合增长率法进行预测。
环翠区根据统计年鉴资料及现状调查统计资料,城市常住人口由1996年的25.6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43.62万人,年均综合增长率为5.0%。由于环翠区现在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近80%,达到较高的水平,城市人口进入缓慢增长期,远期内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将放缓,因此人口增长速度取值4.00%。
根据统计年鉴资料及现状调查统计资料,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三市城市人口之和由1996年的27.68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41.38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4.12%,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三市的现状城市人口分别为20.94万人、23.05万人、10.50万人。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城市发展以外延扩展为主,随着城市的外延扩展,原来多个建制镇变为办事处,建制镇人口跳跃性地成为城市人口,未来城市发展将以内涵挖潜为主、外延扩展为辅,人口增长也会有所降低。三个市根据不同的情况,人口增长速度也有所不同,因此人口增长速度取值分别为3.00%、2.00%、3.00%。
城市常住人口预测结果,预计2030年威海市城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45.9万人,环翠区为59.4万人,文登市为35.6万人,荣成市为32.9万人,乳山市为17.9万人。
(2)城市暂住人口
暂住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建制镇和农村很少,因此把暂住人口全部算在城市中,暂住人口结果采用总人口预测中的结果。
汇总以上预测结果,规划期内城市人口预测见表3-5。
表3-5 威海市城市人口预测结果 (单位:万人)
2.建制镇人口
建制镇常住人口采用综合增长率法进行预测。
根据统计年鉴资料及现状调查统计资料,威海市建制镇人口由1996年的29.92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6.94万人,年均综合增长率为1.74%。环翠区、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建制镇人口现状数分别为5.03万人、9.78万人、16.14万人、6.00万人。有的建制镇被兼并,有的被改为城市,因此现有建制镇驻地的人口实际增长速度要大于1.74%。《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城镇建设以强化发展中心镇、积极发展小城镇为原则,以搞好中心镇培育和建设为重点,带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年均综合增长率仍将较快增长,取值为2%。
建制镇常住人口预测,预计2030年威海市建制镇常住人口将达到49.6万人,环翠区为4.0万人,文登市为14.0万人,荣成市为23.1万人,乳山市为8.6万人。
3.城镇人口预测汇总(表3-6)
表3-6 威海市城镇人口预测结果 (单位:万人)
4.农村人口预测
农村人口预测计算公式为农村人口=总人口—城镇人口。根据前面总人口和城镇人口预测的结果,预计2030年威海市农村人口将达到75.49万人,环翠区为6.62万人,文登市为19.09万人,荣成市为15.60万人,乳山市为34.16万人。
5.人口预测汇总(表3-7)
表3-7 威海市人口预测结果 (单位:万人)
3.2.2 经济发展分析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目标决定了对土地尤其是建设用地的需求。准确定位经济发展阶段,把握经济发展走势和特征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为确定建设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各类各业用地提供依据。
3.2.1.1 经济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是一个国家国情或一个区域区情的重要内容。对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的研究,都把工业发展情况作为划分阶段的一个重要视角:把发展阶段演替与经济结构演变联系起来考虑。一般来看,考察经济发展阶段都是从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两个角度进行的。
1.经济总量方面分析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在总结多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均GDP为指标的判断标准,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3个时期6个阶段(表3-8)。为进行比较,需将以人民币计算的人均GDP折算为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折算方法一般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2012年,威海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 337.86亿元,人均92 198元,按2012年汇率换算(1美元=6.10人民币元),人均15 114美元。与钱纳里的划分阶段相对照,属于发达经济初级阶段。
表3-8 钱纳里对经济发展阶段判断标准的人均GDP指标 (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2010~2011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2.经济结构发展分析
从产业结构看,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在工业化初期或中期,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一般来说,当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超过第一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第一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低于20%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中占最大比重,这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的第二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到了后期或基本实现的阶段。威海市的产业结构变动状况与上述规律基本一致,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7∶53.4∶38.9,第一产业结构在10%以下,第二产业结构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因此已经到工业化后期或基本实现阶段。
综合判断,目前威海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3.2.2.2 社会投资构成变化
社会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威海市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保持足够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迅速,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 595.45亿元,是1996年(41.62亿元)的38.33倍。从投资的各种经济类型看,以国有经济和外资为主,集体、个人等投资力度较弱。加入WTO后,威海市的投资环境得到巨大改变,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比例逐年增加,威海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得以显现,拥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产业、重型产业、轻型工业,国际资本的到来进一步强化了威海市的优势产业。
近年来,全省各地都在加大投资力度,新一轮的投资高潮正在兴起。未来一定时期,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将仍使威海市成为国家、省重点投资的区域之一,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绿化和公共设施等建设极大地推进着威海投资需求的增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投资拉动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努力突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全市上下投资氛围已经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3.2.2.3 产业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威海市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升级,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1990年的44.1∶41.9∶14.0调整到2012年的7.7∶53.4∶38.9,从整体上看日益趋于合理。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费结构的升级及对外开放的力度增大,威海市目前的产业结构将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与国内外横向比较,存在着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太低的问题,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因此,推动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是未来一段时期威海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至2030年,促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和比重继续下降的态势;控制工业总量的过度扩张,适度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较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3.2.2.4 经济发展目标
根据《威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目标是:经济综合实力保持较快增长,到2030年,全市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突破4 500亿元,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