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刷品评价中的密度偏差问题分析

印刷品评价中的密度偏差问题分析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实际印刷品中的密度通常要比原稿上的密度低,这是因为印刷中网点的转移受到墨层厚度、油墨性质、干燥速度、背面蹭脏、平版印刷中的水墨平衡以及纸张等因素影响,其印刷油墨的最高反射密度达不到原稿的最高密度。在实际印刷过程中,产生这两种偏差的主要原因有实用印刷油墨的分光特性、纸张的表面特性、印刷油墨转移条件和叠印效果。

印刷品评价中的密度偏差问题分析

印刷是大量复制的技术,其产品是视觉产品,因此在对印刷品进行评价时只能在复制效果方面,以印刷品的再现性为中心对其外观的各种特性进行综合评价。

1.信息表面质量与非信息表面质量

印刷品表面区域按信息的种类可划分为信息表面和非信息表面。对这两种表面进行评判时采用不同的依据,将这两种表面区分开来,使得问题可以分析得更清楚、更有条理。

印刷品的信息表面主要是指印刷品表面表达的信息或图像部分;非信息表面通常由背景组成,借以突出、衬托信息表面。

印刷图像信息表面的功能是传送印刷品所要表达的信息,它们通常要跟背景部分形成反差对比。

2.印刷品评价的内容

印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印刷品复制的阶调层次、色调和色彩的复制、复制的层次清晰度以及印刷品复制的表观质量。

(1)印刷品的阶调层次

印刷品的阶调与层次分布在表现图像形象和明暗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它是首先进入人们的眼中并给予刺激的。而客观景物大多已经在人们的主观观念中留有长期积累的印象,因而客户往往会对印刷品画面提出典型的并且是理想化的艺术要求。比如,希望画面的亮部层次鲜明,暗部层次稳重,画面立体感真实、强烈等。但是,由于印刷品的阶调反差要比原景物或原稿都小得多,复制过程中必须做较大程度的压缩,并将影像的各层次进行再分配,其复制调整后的再现结果不一定能够满足人们的主观要求。

好在人们对画面阶调明暗、阶调层次的大致主次关系,对比例关系的主观感受的并存以及其在人们视觉明度中的响应,除了某些艺术心理方面的要求外是比较接近的。因此可以通过设计具体原稿的阶调层次复制曲线,进行分色制版的阶调层次再分配调整,从而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衡量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印刷品的阶调层次再现及其评价能有代表性。

具体来说,印刷品的图像阶调特性是评价图像的重要因素,为了评价印刷品的质量,必须考虑原稿的反射密度究竟在印刷品上应该得到怎样的再现。一般的原稿(彩色透射软片、照片等)与复制的印刷品用密度曲线进行比较时,从理论上说,如果阶调复制达到完全的再现,则阶调复制曲线会为过原点、呈45。角的直线。也就是说印刷品上各部位的密度与原稿上相应的各部位的密度完全一样。这种要求对于一般印刷品的阶调曲线是达不到的。而实际印刷品中的密度通常要比原稿上的密度低,这是因为印刷中网点的转移受到墨层厚度、油墨性质、干燥速度、背面蹭脏、平版印刷中的水墨平衡以及纸张等因素影响,其印刷油墨的最高反射密度达不到原稿的最高密度。复制中,为了保持阶调的相对再现,必须在保持整体的密度范围内按照平均密度进行梯级比例压缩。此外,由于人们视觉对暗调部分识别能力较高,印出的印刷品在暗调部分可以获得反差,而在亮调部分则会显得过于平淡,也就是说印刷品失掉高光部分和暗调部分的反差,整个印刷品容易给人以灰暗的感觉,并非理想的复制曲线。这里所说的阶调再现性就是使印刷品的密度特性曲线通过提升高光色调或中间色调的反差来接近原稿上的图像视觉效果,而不是要使印刷品完全和原稿一样。此外,由于密度与明暗视觉印象之间没有线性关系,实际印刷品的密度特性如何趋于忠实再现,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复杂问题。

(2)色调和色彩的复制(www.xing528.com)

客观景物大多数都具有不同变化的颜色,并通常已在人们的主观观念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印象,若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刷品色彩对原稿色彩或原景物色彩所再现的忠实程度可以作为主观评价的比较标准。但是,分色制版印刷材料、器材及印刷复制方式存在缺陷,自然景物或原稿的许多色彩是不能完全在印刷品上忠实再现的。尤其是原稿(指彩色片)经常存在的色调偏差,更不能让其在印刷品上忠实再现出来。在做色彩的分解和印刷再现时,必须要做校色调整和适当的再分配,这就不可避免地掺入了人为的主观因素。这就使得在对印刷品色彩的再现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以原稿色彩为基础,对忠实于原稿的部分可以按客观技术标准来衡量,对不能忠实于原稿的部分则需要结合主观因素来做评价。

实际上,评价多彩色印刷的图像比单色印刷的图像要复杂得多,在评价印刷品的颜色再现时只能将测定并比较印刷品的分光反射密度或色差的方法作为评价的大致标准,由于原稿能再现的色彩范围和印刷图像的色彩再现范围有很大的不同,要制作出和原稿颜色完全相同的印刷品是不可能的,即使两者完全一致,当人眼观察时,也会因为视觉对颜色的适应性,觉得和景物的固有色有所不同。因此,作为印刷品的色彩再现的评价方法不能仅限于考虑再现效果和原稿的颜色完全相同这一点,还必须考虑到观察条件和视觉观察方法在内的评价方法。例如,印刷图像上的蓝天空颜色,人们要求比实际颜色要更蓝些,人的肤色则要求比实际颜色偏红些,换句话说,印刷图像的颜色在某种意义上要受记忆颜色的影响,因此美国印刷基金会(GATF)推荐使用的测试样表中就包括了具有相应特点的图像供测试评估使用。还有,当原稿色调不正常,需要做色彩与灰度平衡调整的分色复制,或者是客户要求改变色彩复制再现的印刷品,此时不能将原稿色彩作为评价印刷色彩视觉再现效果的标准了。

具体评价色彩再现性时,可以按照色相饱和度(彩度)、明度三种特性方面考虑。在此三种特性中,明度可以按照密度方式表示,因此明度也可以按照阶调再现性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因而,在色彩再现的评价方式中只采用色相和饱和度两种偏差进行评价作为控制项目也是比较恰当的。

在实际印刷过程中,产生这两种偏差的主要原因有实用印刷油墨的分光特性、纸张的表面特性(色调、荧光、油墨吸收性等的影响)、印刷油墨转移条件(印刷压力、速度等的影响)和叠印效果(多色印刷中油墨膜层转移的状况)。采用密度计测量,其目的只能够根据期望来控制印刷墨量,以保证颜色准确地再现。现在,国内外有很多印刷企业已开始采用分光光度计来代替密度计,认为分光光度计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颜色,且在整个印刷过程中都能使用。

(3)复制的层次清晰度

彩色印刷品的清晰度是图像复制再现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除非是为了表现影像的特殊意境,一般每个画面总应该有一部分层次(主体或背景)是清晰的。评价印刷品画面的清晰度,主要从图像层次轮廓的实度、图像两相邻层次明暗对比变化的清晰度、原稿或印刷画面层次的分辨力三个方面。印刷品的清晰度主要和网点的再现性相联系。印刷品上的网点边缘的轮廓出现较大的变形、网点面积增大,都有可能使印刷品的清晰度下降。

(4)印刷品复制的表观质量

它是针对批量的印刷品质量而提出来的,要求先印的质量和后印的质量必须保持稳定一致。

从这些评价的内容可以看出,前面三条是评价一张印刷品的图像质量特性,属于绝对质量特征,它与印刷品的印前处理、修版、晒版的相互配合有关,并与纸张、油墨的性能、印版耐印率以及印刷压力、转印时的油墨状况、印刷机的精度有关。而现在讨论的是平均质量特性,属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时的共性,主要是解决批量印刷品质量前后均一的问题。

在具体印刷时,各个印张之间的质量波动是印刷过程中质量稳定性方面的问题。随着印刷数量增加,印刷时间的延长,在这段时间里各种可变因素都有可能加入,最终会反映到印刷质量上来。此外,由于印版耐印力方面存在问题,有时候需要在中途更换印版,也有可能因为纸张、橡皮布、印刷机方面出现故障,不得不在中途停机,从而使原来的供墨状况受到干扰,一旦重新印刷,其印刷质量就不可能与先印的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