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伴效应的理论与文献回顾

同伴效应的理论与文献回顾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国外学者率先从社会学领域对同伴效应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健康等领域。哈里斯研究了美国家庭中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同伴效应的存在性及非对称性。进入21世纪以后,同伴效应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并将研究的重心从社会学领域逐渐渗透到金融领域。同伴效应在薪酬研究领域也逐渐受到关注。高管薪酬的同伴效应则表现为公司的高管薪酬显著地受到了处于同一行业的其他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

国外学者率先从社会学领域对同伴效应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健康等领域。哈里斯(Harris,2008)研究了美国家庭中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同伴效应的存在性及非对称性。在此基础上,谢和基佩斯路易斯(Hsieh and Kippersluis,2015)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同伴效应异质性的观点。具体而言就是,日常情绪平稳度高的青少年,哪怕目睹同伴吸烟,也更不容易被影响或同化。威廉姆斯和齐默尔曼(Williams and Zimmerman,2003)将同伴效应理论应用于教育学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同伴效应被显著放大,即个体间细微的沟通扩散到个体所在的群体中,影响效果急速扩大。

进入21世纪以后,同伴效应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并将研究的重心从社会学领域逐渐渗透到金融领域。波莫尔斯基(Pomorski,2009)在研究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行为时,运用同伴效应理论加以解释并发现,基金经理往往下意识地自发模仿标杆基金的投资方式和方法。马特沃斯和奥斯特罗夫斯基(Matvos andOstrovsky,2010)指出,同伴效应在公司董事会进行选举或表决时同样存在,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只要有人率先明确亮出观点,就更容易形成跟投。马里奥·达妮埃莱·阿莫尔(MarioDanieleAmore)长期致力于家族企业研究,其2015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家族企业在董事会结构的确定方面容易受到同伴影响,董事构成往往与地理位置邻近或业务往来频繁的家族企业趋近。

同伴效应在薪酬研究领域也逐渐受到关注。高管薪酬的同伴效应则表现为公司的高管薪酬显著地受到了处于同一行业的其他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为了探究美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为何一路上涨,加贝克斯和朗迪耶(2008)运用同群竞争模型做出了解释。一方面,基于激励理论,上市公司愿意通过提高有价值的高管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刺激其激发工作动能;另一方面,同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管工作的机会成本。迈克尔和杨(2010)从高管权利理论出发,进一步对高管薪酬同伴薪酬进行剖析,指出当参考同伴薪酬设定高管收入水平时,出于自利动机,薪酬设计人员往往会在均值基础上提高一定比例,如此往复,不断造成水涨船高的局面。(www.xing528.com)

在人力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并成熟的情况下,职业经理人制度也日益健全。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关于高管薪酬同伴效应的研究开始更多关注个人动机或微观原因。亚历山大和莫雷蒂(2009)以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供需平衡为切入点,研究发现同伴效应存在于收入博弈中,同群效应比较会使高管明确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提升议价信心和能力,并从整体上推动高管薪酬持续上涨。赵颖(2016)对21世纪以来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验证了中国情境下高管薪酬设定过程中存在同群效应,并且明确指出薪酬方面的参照点效应有助于中国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创造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