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也会出其不意,人们兴致勃勃为它设定的路线,它不会一丝不苟地执行。
有很多民营企业家对速度和规模有着难以名状的痴迷和狂热,其主要症状为盲目追求快与无度。
日本管理学者大前研一在中国考察时曾这样说,“中国的机会太多了,以至于中国的企业家很难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作出卓越的成绩。但专注是赚钱的唯一途径。可口可乐专心做可乐,成为世界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丰田专注于做汽车,成为日本利润最为丰厚的公司。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才是赚钱的唯一途径……只想阅读管理书籍的摘要,只想在5年之内就赶上日本花了50年所学的,这正是中国打算做的。可是,管理是一个连续反馈的过程,如果你只是这样‘浓缩’地学习,然后匆匆忙忙地采取行动,或者是让其他人对组织进行改造,这简直就像个‘人造的孩子’。”
30多年的快速发展,催生着很多企业家快速“做强做大”的梦想,他们太想让企业快速枝繁叶茂甚至独木成林,以致如何把握速度与方向成为踏上发展征程后的常见问题。因为急于求成,不少企业只想做疲于奔命的莽撞的兔子,也不愿做缓慢前行但不折不扣的乌龟。
对于速度与规模的追求,原本并不错,速度与规模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有制胜意义。而民营企业总不乏盲目求快与无度扩张者,也有其历史原因。它们从疮痍荒芜到精彩纷呈,从散兵游勇到异军突起,历经世事沧桑之后会激发起对速度与规模的顶礼膜拜。
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几乎所有企业家都知道,天真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可以致命。而随着光环渐现,天真式的狂想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并成为理所当然的企业家气质。
在中国,有很多民营企业家意气风发,总一厢情愿地认为运气甚好,辉煌可续,能走出“由盛及衰”的宿命,而残酷的历史注定总是以毁灭或萧条这样的“报应”反馈给某些民营企业家过于出格的狂放。他们如此渴望实现快速扩张,甚至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有的时候,这样的“鞠躬尽瘁”是不理性的,是肆意蔓延的。千转百回,只剩下“偏偏只得无尽叹谓”,坏日子正在不远处别有用心地等待着他的。
30多年的大浪淘沙,有多少商业枭雄“揭竿而起”,挑战一个又一个擂主,然而,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纵横商城,大手一挥向多元化扩张迈进,上演着侏儒变巨人的神话。可是,很多企业如德隆、三九、格林柯尔无一例外地被“撑死”。他们创造了一飞上天的奇迹,但找不到飞回现实的路。
1994年8月,吴炳新、吴思伟父子在山东济南注册成立三株公司,以三株口服液向中国的保健品市场进军。自此,三株以“地毯式的广告轰炸”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在全国亡命奔跑,跑出了火箭速度。然而,一桩并不显眼的官司,就轻而易举致其于崩溃境地。1996年6月3日,湖南汉寿县的退休老船工陈伯顺因患老年性尿频症,花428元购买了10瓶三株口服液。服用后,出现浑身红肿、瘙痒等不良症状,随后病情不断加重,终因医治无效死亡。陈伯顺的家属把三株告上法庭,1997年,常德法院判决三株败诉。触觉灵敏的媒体,紧跟事实风向,此时也一改三缄其口的状态,开始集体倒戈,“8瓶三株喝死老汉”迅速成为焦点,被全国媒体高密度转载报道。陷入舆论压力之中的三株,由矢口否认的强势陷入百口莫辩的窘态。消费者和经销商紧跟其后,也开始封杀三株。1999年,出现戏剧性转折,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判定三株公司胜诉。但迟来的判决已无法扭转颓废大势,三株“赢了官司,输了帝国”。
哈慈集团则是无度多元化的一个案例。1987年,郭立文辞去公职,创立哈尔滨磁化器厂,同时还创建了哈尔滨磁应用研究所。1992年,哈慈集团正式组建,几年间销售收入由139万元增为1.3亿元。1996年,以郭立文父子三人为股东的哈慈股份,成为国内医疗保健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一年后,郭立文到国外考察,对电视购物产生兴趣。回国后,他立即在四川省进行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接着,他通过全国有线电视台的电视购物频道轮番轰炸,推销“家庭针灸师”哈慈五行针。半年时间,哈慈五行针创下日回款1180万元的惊人纪录,成为国内营销策划的经典案例。(www.xing528.com)
风头正盛的哈慈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多元化进程:独家代理美国V26减肥沙琪进入保健品领域,迈克尔·杰克逊劲歌劲舞的广告片瞬间在全国各大电视台冲击人们视听,但V26市场表现却昙花一现;兼并双鸭山制药厂进入制药领域,开发哈慈小儿驱虫消食片,“蒋雯丽篇”广告亦取得轰动效应。但由于哈慈给人的印象是保健品,其生产的药品一直没有在医院大面积流通;相继建立猪肉基地、酒厂乃至食品厂,其中“绿色猪肉”投入尤甚,总计1.96亿元,可成本未能收回;此外,还投资3000多万元于哈尔滨金国旅游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建上海哈慈大药房,投资1000万元搞山东生态农业项目;投资1亿元办饲料厂等。遍地开花的投资达7亿元之巨,其中成功者少之又少。
受累于多元化,哈慈的效益一路下滑,郭立文萌生退意,干净彻底地转让持有的哈慈集团全部股权,在美国定居。但因他掌控哈慈期间盲目投资,留下大量财务窟窿,造成巨额经济损失,使之“极度贫血”。本需输血的哈慈并没有在易主后得到精心呵护,反而迅速沦为“提款机”,被大股东们不断抽血,哈慈终于失去往昔一切辉煌。
不管是三株还是哈慈,都匍匐在速度规模的脚下,成为“规模速度制胜主义”的囚徒。企业规模越大,多元化程度越高,高歌猛进越迅速,就越意味着企业急于在最短时间内把膨胀的欲望转化为现实。然而,战线越长,领域越广,对企业的管理、文化以及预防危机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忙于攻城略地的企业,往往疏于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与大规模扩张相匹配的管理与文化,企业结构、管理效能、技术水平远远滞后于企业扩张,导致危机重重。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
不少民营企业,业务普遍多元化,财力、精力与人力都被分散,研发投入有限,产品与服务优化升级步履维艰,可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因而,企业应着眼于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专业需安分守己、心无旁骛。而这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逼迫”、“约束”企业加强专业化与职业化。不断完善市场、政策、法治与社会环境,使公平的竞争法则形成共识并得到遵守,那么企业就会少花一些时间搞权钱交易、不正当竞争等,有更多的精力提高专业化、职业化层级。
不过,也应该明白,“做强做大”没有任何预设的属性,是通往理想的前行之路还是陷阱式的覆车之轨,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操作。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你若量力而为,你就永远不会出错。“做强做大”的关键在“量力”二字上。
经济越繁荣,诱惑就越多,企业就越容易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无所适从。这时,就需要企业根据自己的实力,做出到底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的抉择来。若实力雄厚,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再辟疆土,那么不管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扩张,都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其发展速度。
受累于三聚氰胺,三鹿多年积累的品牌、渠道等成为廉价待沽的资源。一直奉行稳健发展策略的北京三元,等来了机会——独角“逐鹿”。北京三元自2001年收购北京卡夫食品有限公司以来,就保持着不枝不蔓的发展态势。整个乳业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乳业公司寻求超常规发展时,三元仍然不为所动,仍以稳扎稳打为节奏。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众乳业纷纷中箭,而三元乳业反而因为稳健的发展战略赢得了品牌信誉,也等来了蛇吞象的机会。
在慷慨激昂的经济变革主旋律中,总依稀伴随着英雄退场的悲怆,这些稀疏之音,掩盖不了主旋律的豪迈,却固执地存留于历史、社会及后来者的记忆中,促使他们不断深省。如果不想重复黯然退场的悲剧,就要摆脱对“速度规模制胜主义”的依赖与盲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