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价值具有多重性,不仅在于创造品牌所付出的昂贵成本,也不仅在于有品牌产品可比无品牌产品获得更高的溢价,而且还在于品牌可使其所有者获得较稳定的预期收益。它是公众认识企业产品的一张名片,更是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的助推器。
《美国投资研究》发现,“事实上,可口可乐销售的只不过是很容易仿制的糖水,如果不是因为在大众心智的可乐阶梯上占据了首位,并因此代表了美国价值,它怎么可能创造出如此高的市值”。
脱去“贴牌生产”外衣,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历史证明,那些适时终结为别人作嫁衣裳、通过精准定位塑造企业品牌并牢牢在顾客心智中获得优势地位的企业,往往更能掌握长期竞争优势。
1987年,杭州的那场大火彻底烧毁了温州鞋的体面,温州鞋差不多成了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劣质产品的“金牌代言人”。不过,大火也推动了“温州制造”从杂乱无章的绿林军向正规军迈进。有一大堆资料证明,温州人知耻而后勇,其中最醒目的当属郑秀康的“康奈”。大火过后,上海一家商场的负责人告诉郑秀康:“不是你的鞋不好,而是你的出身不好,现在谁还敢要温州鞋?”一时间,其鸿盛皮鞋陷入山穷水尽之困境。痛定思痛,郑秀康第一次奋力抬头寻找方向,决定创建自己的品牌,酝酿机械化生产皮鞋。他和公司副总经理周金淼把商标名称定为“康奈”,取意为“健康发展,其奈我何”,并共同设计了一个醒目的人头像商标,希望温州人将头抬起来。
这是一个破釜沉舟的举动,其回报是康奈获得“真皮鞋王”等桂冠,并在时尚之都巴黎开设专卖店。
有不少民营企业之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安然无恙,多因其亮出了品牌利剑。在东莞,许多玩具制造企业遭遇滑铁卢,而哈一代玩具厂仍然保持一贯的生产态势。早在几年前,哈一代就不再为世界知名品牌作嫁衣裳,而是突破贴牌生产模式,向自主品牌进军,直接接受国外采购商的订单。没有背靠国外知名品牌的大树乘凉,哈一代的订单少了不少,厂子小了不少,工人也少了不少,但利润却在直线上涨,因为他们“一千件订单抵得上过去三万件。”
品牌不仅是企业获得生存的通行证,还是企业在行业洗牌中坐收渔翁之利的杀手锏。一家在2000年底就脱离了贴牌模式的服装企业,在许多企业叫苦连天之时,却期待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因为“实际上,许多小企业倒闭后,它们的部分订单会转移到我们这样的品牌企业来。”
从品牌竞争力来看,未来民营企业的成长方式实际上是看能不能更多地把资源配置到品牌建设上来,一改以分散的、浪费的甚至挥霍的、短视的方式来维持快速增长。
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诺兰教授的感慨曾让我们尴尬不已,“后来居上的工业化国家,不论是19世纪的美国还是20世纪后期的韩国,每个国家都产生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产生这样企业的后来居上者。”然而,前30年如此,后30年呢?不产生这样的企业,能是真正的“后来居上者”吗?(www.xing528.com)
谁是我们的劲敌?有人说,是变化的速度超出我们想象的环境。厚积薄发或者奋起直追,短短的30余年时间,中国大体完成了与市场经济的接轨,而西方世界用了200多年。用30余年浓缩200多年的变革历程,这是后发优势,更是一场炼狱。任何企业或企业家,一旦跟不上变化的节奏,或者在急速变化中慌了手脚,将会是一场灾难。
经济的发展除了升级与跳跃,更需要时间的积淀。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哪一个不是背着厚厚的时间贝壳滚爬多年,才换上行业巨子的头衔。他们的年增长率可能不那么辉煌,但能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岁月长河里保持稳定而持续的增长,这就是胜者为王的“真功夫”。他们不指望荣耀一时,而执着于源远流长。而以中国经济主流身份出现的制造业,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所谓蜕变,很多不过是量变意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可以跨越但不可或缺的阶段,一个品牌的成长需多要素发酵。它有规律可循,而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更多的企业将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的榜单上若隐若现或时隐时现,“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也将为“世界500强”输送更多强中之强。这需要磨砺,需要企业家付出坚韧的努力。任何品牌从不名一文到世界知名,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资本的聚集是品牌培育的第一要义。世界级品牌的背后都是巨额资本的支持,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资本聚变,世界级品牌难以成长。虽然资本投入规模并不能与品牌影响力成正比,但如果一个民营企业的资本规模处于捉襟见肘的地步,想要塑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品牌的可能性肯定微乎其微。而资本规模也非一朝一夕能够扩张,需要民营企业持久努力。与顾客的互动、企业战略的正确无误、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都会决定一个企业的资本规模,进而决定一个品牌的质地。
遭遇多重挑战,越来越多的贴牌生产企业尝试从品牌幕后走到台前。2010年7月,环球资源杂志对供应商进行调查,结果揭示68%的受访者认为打造自有品牌对企业非常重要;有超过2/3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一年将采取积极的品牌策略;55%表示在未来一年内,打造企业自有品牌或者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37%则表示正在考虑这方面的计划。
时间的发酵是品牌培育的又一要义。品牌塑造打的是持久战,它从成长到成熟往往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筚路蓝缕。塑造品牌讲究打根基,如果一味寻求别人品牌的庇护,只知背靠大树好乘凉,迟迟不去塑造自主品牌,最后可能连“乘凉”的份儿也会失去。这正如美国《华尔街日报》2013年7月26日刊文所批评的那样,“在中国,大家都想着赚快钱”,“中国企业希望在3年内造就一个品牌,但树立一个奢侈品牌往往要15到30年之久”,“成功的奢侈品公司虽回报很高,但要成功需花很长时间,所以中国的聪明人对这一行感兴趣的不多,因为中国的商业机会太多了”。
在未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不应再沿袭前辈们的成长路径——先要利润,再打品牌,这种发展路径是一个阶段的无奈,其品牌缺失的短板效应,往往需要随后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修补。民营企业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做法是,痛弃短视与急功近利思想,在初出茅庐时就坚定不移地制定品牌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