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1.0时代是企业家的萌芽时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便在两类领域中率先出现,一类是以农民企业家为代表,他们以“包田到户”承包制为突破口,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类是以沿海特区的企业家为代表,他们引进国际资本,实现走出去的战略。但这一时期主要以农民企业家为主要代表,他们又可以分为三类族群:第一类是社队作坊或小工厂的厂长,第二类是县村个体劳动者,第三类是政经合一的村级带头人,具体代表人物见表1。这一时期的企业家大都以办实体经济为主,虽然身份不一样,但所表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都是一样的,即敢为人先、艰苦奋斗和家国情怀,而万向集团的创始人鲁冠球则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表1 中国企业家1.0代表人物
图1 中国企业家1.0时代的企业家精神特质
作为现代化跨国企业的万向集团,创办于1969年的钱塘江畔,是从鲁冠球的4000元资金创办的农机修配厂开始的,后来每年以25.89%的增长速度成长为营收超千亿且利润过百亿的企业,也是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规模最大的专业制造企业。鲁冠球不仅创造了一个创业神话,也塑造了一种能够让无数人受益的创业精神,而这种创业精神,正是时下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www.xing528.com)
1945年,鲁冠球出生于浙江萧山宁围乡的一户农家。幼时家境贫寒,初中便辍学去当打铁学徒。3年学徒生活后,他便在家乡开了铁匠铺,为村民打起了铁锹和镰刀。1969年,鲁冠球等来了机会,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修理厂。于是他便带领6名农民拿着集资的4000元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开始了艰苦创业。经过10年的发展,员工达到了300多人。1979年鲁冠球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他看到汽车市场开始起步,认为中国将大力发展汽车行业,于是他便决定砍掉厂里面的其他项目,集中力量生产汽车万向节,工厂也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这便是他的第一个梦想:造车梦。万向节仅仅是汽车底座中一个最不起眼的零件,鲁冠球能把全部的精力聚焦在一个刚起步的行业,足以证明这位乡镇企业家的敏锐市场嗅觉和超前的战略眼光。到了1988年,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了工厂股权,从此开始了万向的市场化征程。在此之后,开始进军农业、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1994年,万向美国的成立,以低调、互利的经营理念,强调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成功融入美国汽车业,开始了鲁冠球的第二个人生梦想。这一年对鲁冠球至关重要:一是集团核心企业万向钱潮成功上市,开始借力资本市场大展身手;二是组建美国公司全力进军海外市场。万向几乎是中国乡镇企业出海最早的“试水者”,在进入海外初期也走了不少弯路,直到找到“以股权换市场”的良方。1999年,万向美国收购QAI公司;2000年,公司之前的客户、美国三大汽车零件供应商之一舍勒公司濒临破产,万向与LBS 公司联手将其整体收购。此后,万向的海外收购几乎从未间断。伴随着一次次国际化的并购,万向悄然从一家中国乡镇企业,跃变为世界级汽车零部件跨国企业。今天的万向集团在美国投资和收购的企业,分布在26个州,创造了18000个就业岗位。2016年12月,万向集团“年产50000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为第六家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万向集团始终坚持“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获得巨额财富的同时,鲁冠球一直把节俭记在心中,虽然万向集团在生产中会产生每吨只能卖90元的氧化铁,但他从来都不浪费,而是把它们收集起来卖掉,来减少成本支出,他曾经说道:“勤奋而节约,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种精神状态。”这也是企业家身上最宝贵的精神。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年代,还是市场经济年代,鲁冠球始终保持永不懈怠、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以“摔了跟头也要抓把泥”的顽强意志,带领万向集团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上市的乡镇企业、第一个个人风险承包的企业、第一个获中国工业大奖的企业、第一个收购国外上市公司的企业,不断取得成功和突破。而这一个个的“第一个”,就是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的集中展现,只是他们的创新,不体现在书本和实验室,而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鲁冠球靠一个小小的万向节起步,逐步实现他的造车梦,这其实是中国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奋力攀升的缩影。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实干精神,他们追求的是把事情做成、做好。2010年鲁冠球在公司会议上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由一种美德变成一种必须,企业必须回报社会,因为企业家身上担负着责任。2017年在《意见》颁布的次日,他再次发声为他的企业家精神注解。在他看来,企业家与资本家、单纯的财富拥有者、获取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企业家追求的是一种利他、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最终会转化为强大的力量。鲁冠球作为第一代中国企业家,塑造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进步提供了强大力量。
虽然今天的创业创新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市场竞争却比当年要激烈得多、残酷得多。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鲁冠球那种时刻不忘创新、时刻具有危机感的意识,也是很难适应竞争需要,很难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需要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分享成就感的同时,保持危机感。眼下,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转型期,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暴露出来的问题,如制造业升级问题、创新问题、实体经济振兴问题等,需要企业家更好地发挥作用、展示力量。如果企业家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创业动力、创造热情,那么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就会很大,转型的效果就很难体现。毫无疑问,鲁冠球身上的企业家精神,正是中国经济最需要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需要的。中国需要企业家精神,更需要新一代企业家塑造出更符合时代特征、更能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家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